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如题所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够。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数学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我从课前准备、课堂处理、课后作业的完成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数学教材每一章的开始,都是由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了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必修2平面知识这一节就列举了生活中例似平面的海平面、黑版面等引入,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用不着教师费心地讲解了,只需作适当的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来引入向量,从而全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生活例子将知识的抽象化为直观,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在的教材每一章节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能力。如学习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时,教材设计了“思考”:如果直线l与平面a有一个公共点,直线l是否在平面a内?如果直线l与平面a有一个公共点呢?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利用直尺在桌面上放一放后再到结论。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们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知识面。
三、鼓励每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四、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现在教材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这是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的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五、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完成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通过这种分组探究学习,完成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这样可以弥补老师课堂的不到位之处,同时充分发挥了优进生的资源和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在完成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各组的组长及优进生就有了责任和义务领导本组完成任务,同时他们会监督本组的后进生完成任务。这样真正达到了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这种分组探究学习,完成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想的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给老师减轻了工作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0
用具有的例子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