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社交?

如题所述

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社交,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首先就是社交太虚假,很多社会的人太虚伪,这种感情的维系会让人感到疲惫。其次无用的社交太多,现在年轻人社交除了喝酒吃饭没别的事情,当一个人成熟起来就会觉得以喝酒,聊天为目的,这种社交与聚会不仅对自己没帮助,反而会把自己带入坑里,所以就不喜欢社交
中国媒体2020年刊发调查,在参与投票的2532人中仅有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人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这份调查结果在中国学者及媒体中引起广泛争论甚至担忧。

这种现象让我很意外。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对中国人的过度善于社交感到困惑。比如,以前去中国乡下旅行时,乡村旅馆里的中国客人经常房门大开。有一次,我问一名中年人为何如此,他说:“我自己出差很寂寞,开着门随时可以找人聊天。”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

然而,曾经善于社交的中国人,如今却比日本人还不愿意社交,原因在于:第一,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懂事起就习惯了孤独。在中国,双职工家庭很普遍,很多年轻人小时候就是“钥匙儿童”。第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年轻人待在屋里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变长,如今“最好的朋友是手机”。

此外,中国人口超过14亿,社会竞争的激烈是日本无法相比的。在日本,如果不努力,最多就是原地踏步,但在中国,很可能就被别人比下去了。激烈的竞争还导致一些人被算计。因此,一些中国年轻人变得不愿社交,当他们走出去(社交)或者想要与别人一道做点什么的时候,总会有种莫名的疲惫感。
近日,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上了热搜。“社恐”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当然,这并非指的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用来描述一部分人见到陌生人,或者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就紧张地说不出话、想躲避社交的一种心理状态。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说,人与人的社交不再依赖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规则。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变得没有那么迫切。我们倒不必过度规训年轻人,让他们敢于社交、勇于社交,不妨多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城市空间提供了某种更加个人化的行为模式。对社交的拒绝,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实现自我满足。

当然,在可见的历史时空,社交依然是一种“刚需”。再多的恐惧,社交也终归是需要的。从“社交恐惧症”的这波网络讨论里,社会也应当有所省思。比如,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交模式?是繁文缛节还是畅快简单,是虚情假意还是直来直去?这些,恐怕是这个话题更宏观的公共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热衷于社交活动。然而,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社交呢?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首先,社交的方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建立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交友,这样的方式和传统的社交方式相比,缺少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显得比较虚幻,难以获取真正的人际交往体验。

其次,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有时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阅读书籍、看电影、运动等等,而不是花费时间去参加社交活动。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社交关系的淡化,更多地与自己品味相同的人交友。

此外,一些年轻人也可能感到社交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比如无止境的社交场合、聚会和应酬等等。社交带来的压力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负担,降低其情感上的获得感,最终导致他们对社交活动感到疲惫和无趣。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年轻人不喜欢社交的现象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社交的方式和形式,还是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对年轻人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和合适的人进行交往,建立质量更高的人际关系,增强内心的自信和快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