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三化发展,朝阳区三化四区?

如题所述

非凡的十年,奋斗不息。
在北京中心城市中,朝阳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领域也任重道远。
聚焦“文化、国际化、大规模绿化”主攻方向,建设首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新指导区、国际交流中心区、绿色宜居示范区。 10年来,朝阳区敢打敢拼、敢啃,攻坚克难中彰显区域担当。
开放活力看朝阳,朝阳始终保持火热的事业面貌,拥有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的必要力量。
“两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东三环CBD是适合北京市的“黄金名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商务中心区。
根据2020年发表的《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北京CBD排行榜从世界第九上升到第七,在中国保持首位。
漫漫长路,奋斗不止。
2020年9月,CBD中心区和金杯国际合作服务区部分区域纳入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区,朝阳区正式开启“两区”建设新征程。
以开放促改革,以优良环境改革,朝阳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梳理“政策、企业、空间”三大清单,统筹推进“政策工程”组合落地,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聚焦跨境金融、高端商务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出台第一批促进“两区”建设特别政策28条。
围绕国际化招商、总部经济、国际开放、功能性机构、数字经济、楼宇提质增效、国际现代商业、文化艺术发展8大领域,制定北京CBD高质量发展18条政策。
在努力打造首都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朝阳区迈出坚实步伐。
两年期为——
新设外资企业1133家;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9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 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20.7亿美元,是“两区”建设前同期的2.31倍。
新认定的15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在全市排名第一,累计达到141家,占全市的7成以上。
辖区内外资金融机构近400家,达到全市三分之二。
围绕朝阳金融、商务、科技等特色领域,共形成三批46个创新案例。
不断优化经营环境,成为企业“服务员”,是企业选择落户朝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满足企业大体服务需求,朝阳区实行政务服务五统一“朝阳标准”,打造“向我说”、“向我办好”、“向我看”等“早晨”系列政务服务品牌,“一门”
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告知承诺制,深化“证照分离”、多场景“证照联办”改革。 加强市场主体线上、线下化处理,打开全品类市场主体“一网通办、一日办”; 探索“一业一证”行业综合许可制度,推进停业备案制度和除名制度落地,全力建设更加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
企业进来、停留、发展,市场活力被激活。
过去4年,朝阳区在北京市各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排名第一。
近年来,朝阳按照世界银行评估标准,认真落实北京市1.0-5.0版营商环境改革措施,改革成效显著。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装载区
近年来,朝阳区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
在北京前十大商圈中,朝阳拥有其中六家,全市半数以上的米其林餐厅、四成咖啡馆、一半左右的首家店铺都落户朝阳。
网络红色商圈和地标商场,朝日不断出现——
绚烂的天幕,美丽的商业街,还有从德国渡海而来的柏林熊和五月树。
2020年望京小街问世,以独特的风格和设计感,成为都市网红商圈,人流如织。
每天有1万多人在这里消费、休息。
热闹的望京小街曾经是引不起我兴趣的后街。 肮脏、混乱、拥挤; 商店多,顾客少。
朝阳区探索“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模式,以党建引领多方合作、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街区管理的方式,传统商业街完成蝶泳升级。
时尚活力共享街区——望京小街荣获2023年亚太优秀项目,2022年入选首都文明街巷首届北京市更新最佳实践。
2023年冬天,大望路华贸中街的“爱心信号”也成为网红。
这条小街毗邻中国贸易购物中心和SKP商场,在2023年底的SKP交通综合整治中,多个部门联手进行了这种“爱心”的小尝试,给商圈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有一次,很多人来到这个小城市,和爱的信号一起拍照。
红绿灯是朝阳区优化交通、服务商圈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在国贸、中贸两大象征性商业体周边,交通拥挤和慢行系统进行了改造,消费者购物更加安全便利。
地铁沿线往往人流错落有致,城市很热闹。 它带来的巨大人流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朝阳区日前提出建设“14号线商业带”,地铁与沿线商圈、社区、消费者开展多元交流,引导地铁客流进入沿线商业体消费,首都夜晚经济也将更加辉煌。
朝阳的商务成绩单很亮眼。
2023年入住初店483家,超过全市新初店数量的一半; 2022年上半年,引进了200家第一家店,位居全市第一。
目前,全区共有259家离境退税商店,居各区之首。
居民更有幸福感
说起朝日,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关键词往往是“时尚”“国际”。
其实朝阳区的教育医疗10年来同样蓬勃发展。
——教育资源实现优质均衡。
学前教育提供学位12万个,其中普惠性学位占比达到85%。
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先行区。
——医疗资源配置逐步优化。
朝阳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831个,比2012年增长47.8%,实际拥有医院床位2.6万张,比2012年增长0.9万张。
——养老机构、床位均居全市首位,是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验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教育、医疗、养老、就业……这些民生服务质量提升,生活在朝阳,自然幸福感、获得感也会增加。
2022年9月底,本市首个危旧楼改建试点项目——朝阳区建外街道光华里5号楼、6号楼交付使用。
这原是70年的苏式老楼,58户居民中,有44户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楼房已被认定为危楼,没有加固价值。
朝阳区率先探索危楼改建,圆了居民安居梦。
近年来,朝阳区着眼老旧小区改造,在全市探索出划时代、典型、值得推广的有益案例。
比如从2018年开始,在劲松北社区率先试点社会资本,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的“劲松模式”,让老旧小区改造更高标准、更可持续,让居民生活更便利,企业找到盈利模式,同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朝阳区面积大、人口多,群众的矛盾、诉求自然更多。
朝阳区继续深入推进“受诉即办、不诉先办、干到底”。
各部门各系统落实“年度三件事”,即紧紧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民生实事困难、推进基层改革创新三个重大领域,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地区重点工作及时落地见效。
一系列民生难题得到解决。
对预付式消费投诉,建立相关监管和服务体系; 针对房产证难办,组成专案组啃“硬骨头”; 针对物业服务投诉,建立了物业服务企业的评级评价体系……
用文化力量发展城市
朝阳曾经是北京市的老工业区。
如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工业遗存,不仅保留了城市文脉,而且经妙手改造后,成为著名的文创空间。
五环外,北京纺织仓库改造成郎园station,也是本市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红砖仓库孵化了几十个新的消费品牌,铁路专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站,将建成名为“中央站台”的特色空间,引进经销商、特色店等,打造国际潮流新地标。
产业遗产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空间。
近年来,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转型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共有100多个文创园开园,其中32家被认定为市级园区,居全市之首。
朝阳区还鼓励文创园区开辟围墙,开辟大门,开设图书馆、咖啡馆、餐厅等,成为属于所有市民的城市文化公园。
2014年7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获批,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六个方面,建设文化产业“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文创实验区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
2016年,全国首家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启动成立,目前已与12家银行、9家担保机构、6家创投机机构、5家信用评级达成战略合作,累计为1847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257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
8年探索,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绩斐然。
2023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1712.9亿元,同比增长31.8%,占全区52.6%,成为全国首个过千亿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目前,在文创实验区注册的文化企业达到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1317家,占全市的1/4,发展态势强劲。
实验区模式显示,朝阳区注册文化企业10余万家,2023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32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成为首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朝阳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街道乡文化中心、社区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区拥有区级文化设施4个,区级文化中心6个,街道乡级文化中心40个
建设40个城市书屋和57个社区流动美术馆,认定31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全区书店322家,占全市的15.4%,居全市首位。
博物馆数量达68家,居全市前列。
林水相融的公园城市
2022年春夏,马河放火。
经过四年的管理,亮马河本来就破碎了,狭窄的滨河空间贯通,游客可以泛舟夜游。
亮马河横贯使馆区,牵扯三里屯、燕莎、蓝港几个商圈,横贯四环内最大的城市公园——朝阳公园。
但是,曾经存在着水边景观衰退、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朝阳区开展“河道重建城市”,建设80万平方米国际风情水岸,为市民开辟高质量公共空间,为首都建设国际化明亮客厅。
如今,亮马河成了京城独一无二的黄金水岸。
水和绿色在明亮的马河中融化,给河边的居民提供了休息的场所。 曲折的步道可以“走到最后”,河畔的商业也迎来了更多的客流。
这十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数不胜数。
蕨太后河、通惠河、堤河、清河等河流,均恢复水清岸绿; 温榆河公园、朝南万亩森林公园、黑庄户农业公园、朝来森林公园等公园建成开放。
北京寸土寸金、朝阳区在有限、开发利用率相对较高的空间内实现大规模增绿、大手笔治水,难度可想而知。
始终坚持大尺度增绿,朝阳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46.61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05%。
超常规力量治理大气污染,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91.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30”水平。
全面清除黑臭水体,率先完成小微水体治理,国家试验、市试验断面水质均达到提取质量。
河水清了,森林深了,朝阳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让这青山绿水真正惠及每一个市民。
近日,朝阳52座公园陆续“拆墙穿绿”。 目前,42个公园已率先进行开放设计,拆除围栏,提升门区景观,改造公园沿途绿地,使公园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自然融为一体,共拆除围栏约3.6万延米,开放总面积超过820公顷。
北部绿道9.5公里的示范路段登场,二期约25公里也出现了雏形。
温榆河公园向南,经敖包、望京,南至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东至朝阳站,伴有林荫道,适合骑行。
北部绿道规划全长130.8公里,整体呈“一线串六环”格局。 建成后,可连接沿线26个大中小微公园绿地,辐射周边12个街乡、62个社区。
这是浓墨重彩的十年。
朝阳影响力和能源水平显著提升,时尚感和文化气息浓厚,高质量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这是突破难关的十年。
朝阳聚焦“三化”主攻方向,区域担当奋发图强、服务首都发展。
这也是充满幸福的10年。
朝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大众。
只要同心协力,朝阳一定能继续保持地区事业红火,加快形成更多开放成果,更好吸纳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让市民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