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王朔和冯小刚的恩怨:从决裂到重归于好,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呢?

如题所述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后, 他拿着5万块钱的稿费去找王朔,结果王朔想都没想就把钱从窗户扔了出去。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朔和冯小刚之间有了一条难以抹平的沟壑。

王朔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甲方乙方》的剧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但在上映时, 冯小刚在原著那一栏,删掉了王朔的名字(现在的名字是后来补上的)。但其实冯小刚删掉王朔名字这事儿,王朔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是王朔让他删的。但为什么王朔还因为这件事儿跟冯小刚翻脸了呢?这事儿得从他俩认识开始说起。1984年,冯小刚从部队转业,通过郑晓龙认识了王朔。冯小刚在自传里这么形容遇见王朔:抬头遇见北斗星。王朔是冯小刚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贵人。可以说,没有王朔,就没有如今的冯小刚。

一开始,冯小刚只是郑晓龙剧组里的一个美工。后来,王朔和郑晓龙筹备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因为冯小刚帮王朔重写了一遍剧本(原剧本丢了,后来又找到了),王朔就坚持要在《编辑部的故事》编剧栏里,加上冯小刚的名字,否则自己就不干了。这是冯小刚上位的第一步。后来,冯小刚跟着郑晓龙去美国拍摄《北京人在纽约》,如法炮制,又把自己的名字填到了导演这一栏。这是冯小刚上位的第二步。从美国回来之后,王朔和冯小刚开了一家电影公司,叫好梦。从这个时候开始,冯小刚才真正成为了导演。一开始,两人配合十分默契。王朔手里有很多本子,再加上他大院子弟的身份,能拉到很多的投资。但这个情况在1993年发生了变化。

另外,在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了一篇题为《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的文章,掀起了批判王朔的浪潮。王朔只好去美国避避风头,在走之前他对冯小刚说:带我名就麻烦,要不就把我名去了。后来,冯小刚在北影厂厂长的支持下,改变风格开始拍贺岁片。第一部就是《甲方乙方》。至于王朔为何生气,这就得说一下《甲方乙方》具体改动了什么。王朔在小说《橡皮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虽然不都是这样的开头,但王朔的语言风格可见一斑。在《甲方乙方》里,这种王朔风格式的台词,几乎很少有幸存下来的。你用我的故事,但改我的台词,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像洗稿。任何一个作家,对于洗稿这事儿都是深恶痛绝的。

除此之外,王朔等大院子弟身上都有一股傲气。以姜文为代表,都想“站着,就把钱挣了”。但冯小刚并不是。他能说会道,懂人情世故。他这种小市民的嘴脸,让很多大院子弟都很反感,尤其是王朔的发小叶京。后来叶京拍了一部记录大院子弟生活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还特意写了一个叫“冯裤子”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故事背景与冯小刚神似,就连演员佟磊也和冯小刚长得很像。这也就是“冯裤子”的由来。

总结:所以,当后来冯小刚为了上位,向权力、资本低头,尤其是胡乱改自己的剧本时,王朔就不那么待见冯小刚,连送上门的稿费都从窗户里扔出去。至于王朔和冯小刚,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怨。只是两个不同背景的人,难以在一个碗里吃饭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3
冯小刚曾经在王朔艰难的时候,给过他启动资金,后来两个人因为利益分配问题闹掰了,后来又因为要合作重归于好。
第2个回答  2022-11-03
他们都经历了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好在最后他们重归于好了。
第3个回答  2022-11-03
他们是经历了拍戏的争执,他们都是比较有想法的导演,两个人的面子心比较重,但后来他们为了一起做好一个项目而重归于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