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如题所述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争鸣。它的特点是针尖对麦芒,通过激烈的争辩,观众可获得更加鲜明的认识。相反,我对各说各话,不敢进行正面辩论交锋的和稀泥是深恶痛绝的。

在孟子与荀子之前,已经出现了性善性恶之辩。例如:《论衡-本性》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又“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人,皆言性有善有恶”。

中国学术争论的结果一定是要分出胜负的,赢者通吃,鸡笼中不能容纳两只叫鸡公。最后的结果出来了,从孩童的蒙学中就必须背诵‘人之初,性本善’。于是,性善论全面占领中国人的思想阵地。那么,孟子的性善论的主旨思想是什么呢?台湾有个学者认为大多数人理解错了,说性本善的含义是:性向善。我觉得要正确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可靠的办法是读孟子完整的原话。

孟子是这样说的:人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赤子之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就会呈现出同情心、正义感、羞愧的自觉性及礼让的态度。于是,人的行为依据着人的仁义和慈爱的本性,相反,动物的行为依据着自然本性。这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如果人的善良本性丢失了,怎么办呢?人就需要用理智的功夫将其找回,即‘求其放心’。

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呢?他表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玻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指禹、周公、孔子)。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已经没有正常的社会秩序了,很显然,孟子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心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简之,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试图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理论基础而呈现的。那么,荀子的观点是什么呢?与孟子针锋相对,他在《性恶》一篇的开头,开宗明义地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荀子之前,已有墨子、申不害、慎到、李克和商鞅等人强调了人性恶的方面,认为人性中存着‘恶’的种子,遇上机会就会生发开来。认为儒者理想中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人内在的道德自律意识和外在的礼仪象征形式维持,用来调整人们对秩序的信任和尊重,这些都不切合实际。

荀子一派的人提出的人性恶论,主要是为开辟和推行法治而提出的基础理论。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是:一个强调王道,一个强调霸道;一个强调柔,一个强调刚;一个温情脉脉,一个寡情峻法。共同点是:都想给统治者提供御人、使人、牧人的治理方法。

总结:中国的统治者们是如何采用这些方案的呢?通常是内法外儒,软硬兼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4
荀子持性恶论,而孟子主张性善论。其实这两人的观点是没有冲突的,因为荀子和孟子就人性上的见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定义上来说的,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两位大师的观点是一定要持辩证的看法。
第2个回答  2022-07-04
一个人认为人性本善,一个人认为人性本恶,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系,百家争鸣,有非常不同的思想出现。
第3个回答  2022-07-04
荀子觉得人是很坏的,需要用教育来让人变得好起来,而孟子认为人生来是白纸,是非常的纯洁的。荀子和孟子一个是传承于法家,一个是传承于儒家。
第4个回答  2022-07-04
荀子对人性看法是性恶论,孟子是性善论,两人之所以有这么多差别是因为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