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包公的歇后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2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升堂——尽管直说。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老爷(包公)办案——明察秋毫。
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老包(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亲。
关于包公的故事:
1040年(康定元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要一方端砚。 在肇庆,正值包公祠的包公金身开光,很是热闹,那里有一幅画,画的是包公离任时在船上,把别人送给他的一方端砚丢到水里去了。这幅画说明包拯是清廉的。
包拯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袭裂穗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他在源芦出使契丹时,契丹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契丹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契丹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契丹蚕食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这些意见得到朝廷的采纳从而加强了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
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出色的工作,取得利国利民的成效。
当时有个叫王逵的转运使,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拍卜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了真实情况,实际上搜括农民,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整理而成的剧作。
由于包拯出色地做了工作,朝廷对他也是重用的。他最大的官是三司使和枢密副使,大概相当于副宰相之职。这是包拯做官的顶峰,这时他也年老了。
包拯留有简短的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是:“后世子孙任,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以殁之后,北吾子孙。”意思是说: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不许回老家,死后不得葬进包家坟墓。不听者,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的后代也多是好的,他们以包拯的后代为荣。广东徐闻县海安镇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这里有一条小村叫“包宅”。据说住的是包公的后代。我到那里看过,这里近代似乎没有出过什么达官贵人,但民风朴实,在解放海南岛时,支援解放军渡海作战作出很大的贡献,有些人成为渡海英雄,有10多人为解放海南岛献出了生命,成为革命烈士,这些人是可敬的。现在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治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很有成绩。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