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不减来时路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诗的意思是: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句诗的出处是:宋代·曾几《三衢道中》


该作品的原文是这样的: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一下吧: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知道了创作背景,接下来我们就能更好地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纪游描写了三衢道中的秀丽景色,表现诗人的欢愉情怀。

前两句交代了此游的时间,点明了行程,表现出浓厚的游兴。首句写明此游的时间背景。“梅子黄时”是农历五月梅子快成熟之时,这时江南水乡多雨,所谓“黄梅时节家家雨”,而今年却遇上一段“日日晴”的大好天气,使人觉得神清气畅。加上梅子艳黄,诗人的心胸也随之格外舒展,勾起了勃发的游兴。诗人以“小溪泛尽却山行”的凝炼诗句,表达游程中有山有水,水色山光,十分宜人。先乘一叶扁舟,随溪纵情观赏山容水情,至船行到尽头,又改为跋山悠游,欣赏山中美景,领受漫步山道的意趣。

三、四两句写山道中所见所闻的景色,表现作者高雅的情怀。来时,指前次来时。诗人不久前已经经过三衢道中,这次是乘兴重游。从“绿阴不减”和“添得黄鹂”的暗示中,可知诗人两次来游时间的转换,由春天而进入初夏。绝句贵简,诗人不去支衍“来时”路上所见的景象,只是顺笔提及,与此游的景象对照,以突出新鲜感受。同时,选取浓郁的“绿阴”和婉转的“黄鹂”作为山景的代表,也颇具艺术匠心。道中林木蔽日遮阳,可见山中树木蓊郁,景色万千,更何况“绿阴生昼静”呢! “绿阴不减来时路”,正是表现出诗人一路行来尽是树茂枝繁的苍翠景象,概括出“三衢道中”的幽静景观。最后,诗人以“添得黄鹂四五声”作结,更是横空出奇响的神来之笔。“添得”,是说上次没有,而这次才有。路,已够喜人的了,现在又添上“四五声”婉转悦耳的黄鹂啼鸣,打破了寂静,从而产生了“鸟鸣山更幽”的奇妙境界。这一“阴阴夏木转黄鹂”(王维)之景,进一步反映了诗人途中的佳绪乐趣,比前一次更强更浓,因而更兴致勃勃,不穷其景,决不罢休。

诗人选用的景物,富有江南丘陵地带的景色特征。有水溪、小舟、山峦、山间小路、浓密绿阴;有江南的特产梅子,还有翠丛中黄鹂啼鸣。这都是江南典型风味。诗人把诗情、画意和音乐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诗人对这些景物不加藻饰,更无雕琢,而是情趣的自然流露,描绘的景色,显得轻快活泼,闲雅多趣。这种风格,诚如宋人赵庚夫所说: “清如月出初三夜,淡似汤烹第一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2

绿阴不减来时路

意思是: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这句话的出处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出自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

解释: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赏析:诗人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闲适情怀。


这句话原文,可作参考

原文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篇文章翻译是这样的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只看文章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得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解读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最后介绍一下作者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第2个回答  2023-03-20

“绿阴不减来时路”的意思——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作品出处】

“绿阴不减来时路”出自《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茶山集》中。


【作品原文】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作品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作品赏析】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第3个回答  2023-01-31
意思指明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路线。
出自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