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德战争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启发?

1.对苏德战争的个人看法,感想,启发。
2.战争中有哪些事或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什么原因?

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1941年6月,部署在苏德边境的苏联军事力量的规模和质量都远远超过德国:军队数量,苏军是德军的1.6倍;军事装备的对比:坦克,苏联是德国4倍,其中有一半坦克的质量与德国最先进的坦克相当;大炮,苏联6万门,德国4.3万门;战机,苏联1.9万架,其中起码有将近4 千架战斗机的性能与当时德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机M-109不相上下,而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战机只有1830架,其中先进战机M-109只有500架,其他的战机则大都落伍,包括征用芬兰的300架和罗马尼亚的400架老式战机。

斯大林的野心丝毫不次于希特勒,他之所以调集重兵于苏德边境,决不是因为他预见到希特勒随时可能东进,否则的话,他绝不会在德国不宣而战时显得手足无措,而是因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盘算。他觉得希特勒在西线与法英开战将为苏联提供机会。谁都知道,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何况法国、英国绝非东欧弱国,而是实力不俗的大国。按照斯大林的原来估计,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线速胜,更大的可能陷于西线泥潭而无力自拔。所以,斯大林一面与希特勒签订合谋瓜分波兰的友好条约,一面积极备战、囤重兵于苏德边境,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线泥潭,苏联就可以借机大举出兵,将希特勒的东欧变成斯大林的东欧,然后再寻找机会占领西欧。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目的,即便在希特勒迅速拿下法国并开始进攻英国后,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希特勒会在没有打败英国之前就挥师东进。为此,1941年3 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明确决定“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5月15日,通过了7月开始进攻的计划 ——红军主力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切断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联系,之后扑向波罗的海沿岸,包围驻扎在波兰的德军。在主攻方向上,苏联准备投入绝对优势的兵力,用152个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甚至,斯大林在6月4日还决定组建红军波兰师,以备占领华沙后供阅兵之用。

然而,斯大林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狂人,在德英战争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他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发动侵苏战争。所以,在苏德战争开始时,毫无心理准备的斯大林才显得手足无措,足足隐居了一周后才在苏联媒体发表讲话,进行全国战争动员。为此,苏军当时的副总参谋长感叹到:要是进攻希特勒的时间真的是1941年6月12日该多好呀!那样就比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间提前了整整十天。

二、苏联抹煞西方盟国的“租借法案”的巨大作用

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在苏联历史文献对二战的记述中,都是全力贬低美英等盟国为苏联提供援助的巨大作用,甚至在关于二战时期苏联经济状况的专著里,比如,H.A.沃兹涅先斯基所著《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战时经济》一书中,只谈到西方的全部援助仅占苏联生产的4%,而且对美国的“租借法案”只字不提,完全无视美国是反法西斯盟国的兵工厂这一史实,反而把二战期间的美国贬为靠榨取人民血汗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

历史事实是,“租借法案”先让英国和中国受益,苏德战争爆发后,最大的首援国便是苏联。1940年12月31日,美国罗斯福总统明确向国会呼吁:在世界的和平与自由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将成为我们人民曾经期待的那种国家——民主的军火库”。

1,提供大量战争的血液——汽油。苏联战时经济的最薄弱环节是航空汽油,其次是汽车用油,特别缺乏高品质坦克用油。1941年战争开始前夕,苏联自己生产的高品质航空油只能满足其需求的4%,从1941年8月-1945年9月,西方盟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航空油是苏联自己生产的四倍。

2,在公路运输方面汽车,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汽车409,50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总产量的1.2倍;如果再考虑到美国汽车的吨位大、性能优,所起作用就更大。美国还提供给苏联的汽车外胎共5,606,000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车的轮胎。英国也提供了103,500顿橡胶。

3,在铁路运输方面,租借法案也大大帮助了苏联战时的铁路运输能力。盟国提供了相当于62万多顿的铁轨,占苏联铁轨总产量的56.5%,即苏联战时铁路上的一半铁轨是由美国提供的。同时,美英两国提供的蒸气机车是苏联总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是11倍,车厢是10.2倍。

4,有色金属。美国为苏联提供的有色金属为:优质铜387,600顿,占苏联总产量的82%,优质铝256,400顿;英国提供35,400顿,加拿大提供36,300顿,三国相加共328,100顿,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被苏联用于航空业和生产坦克发动机。

5,坦克与自动火炮。美国提供坦克7057辆和高射炮7944门,英国和加拿大5480辆,总计占苏联总产量的24%.

6,战时通讯。美英提供了电话线95万多英里,海底电缆2100英里,无线电台5899台,雷达348部。

7,飞机。美国提供15,481架,英国3384架,总计18,865架,其中战斗机17,000架,占苏联总产量的30%。

8,先进的机床和工业设备。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价值6.07亿美元。尽管苏联自己生产的工业设备超过美国提供的2.5倍,但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

8,食品。美国提供给苏联的糖672,400美顿(相当于苏联的610,000顿),占苏联总产量的41.8%;肉罐头732,595美顿(相当于苏联的664。600顿),占苏联生产的肉罐头总量的17%;西方盟国提供的各类罐头占苏联总产量的108%。

在苏联国内,美英盟国对苏援助的重要作用,直到1985年才可以公开谈论。例如,朱可夫当年的内部谈话曾被长期隐瞒,到八十年代后期才被公开。朱可夫在谈到租借法案时说:“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当然,首先要提到的是从美国人那里获得的援助,因为这方面英国人对我们的帮助很有限。……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 ‘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另外,1963年苏联安全部门监听并录下了朱可夫的如下谈话:“现在大家都说盟国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质,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18
苏德战争是两国将帅,两国军队,两国人民,两国实力之间的决斗。
1.军事
军队
海军:双方海军很少起到决定因素,也没进行大规模海战,但很明显,德国无论是水面舰艇还是潜艇都是技胜一筹。
空军
飞机性能:开始德国空军的技术和数量占很大优势,苏联的国土上到处都是BF-109战斗机,斯图卡轰炸机。后来,随着外国援助和本国技术的提升,在战争后期(1944-1945),两国战机性能相差无几。
飞行员素质:无论如何,从开战到战末,德国空军飞行员始终是王牌战将,击毁苏军坦克,飞机不计其数。苏联空军飞行员平均战斗素质不高,这与战争极大的损耗和本国训练机制有一定联系,新手很多。后期,有所改善。
飞机数量:初期,由于德军突袭,使苏联空军损失殆尽。但在强大的工业生产背景下,约1942年就完全可以与德军一搏。战争中,苏联产战机数万架。在后期,利用数量优势,对德军进行压倒式打击。
陆军
指挥官素质:无疑,德军的指挥艺术要高于苏军的,即使在前线溃败,也能有序撤退。对于装甲作战十分娴熟。
士兵素质:德军士兵的战斗能力要明显高于苏军,但苏军士气要高于德军,尤其是同归于尽,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使得苏军的战斗力很顽强。
武器性能
坦克:初期,德军坦克性能要高于苏联坦克性能,除了少数像T-34这种坦克,中后期由于改进了4型坦克(75mm主炮),装备了5型坦克(豹式),6型坦克(虎式),和各种类型的坦克歼击车,使得德军坦克作战性能要大大优于苏军,但保养,维修不便。
火炮:德军,苏军在火炮上都没有太大差别,但苏军火炮耐用。
武器数量:从开战到结束,苏军始终在数量上优于德军。开战时,德军已3000余辆坦克,摧毁了苏军20000余辆。即使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装甲损失也远小于苏军。
补给
人员:德国动员兵明显大大少于苏联。
武器弹药:德军地面补给线经常遭到苏联后方游击队打击,补给不到位;空运随着制空权的丧失,更不保险。而苏联在国土作战,方便的多。
粮食衣物:和武器弹药的处境差不多,但1941年东,由于抗寒衣物不足,导致冻死50余万。而苏联人熟悉本地气候,占有极大优势。
军事思想:德军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打完战争,在政治上夺取莫斯科;在经济上夺得巴库油田,军事上打歼灭战,歼灭苏军有生力量。而苏军希望以空间换时间,打资源战,从而胜利。
2.生产:由于德军产品精细,质量好,所以生产数量受阻。但仍然惊人,战前德国工人就有4000万。作为战前世界第二工业国,工人极多,苏军产品耐用,简易,所以生产数量极大。是德国生产能力的5倍以上。
3.战争潜力
资源:德占领区的资源获取低于苏联的资源获取,而且苏联资源更为丰富。
土地面积:整个德占领区的土地面积仍没有苏联大,苏联从此受益匪浅。
人口资源:这无疑是战争中相当重要的!苏联人口是德国人口的5倍。兵源不断。
国人思想:苏联上下团结一心,共抗外敌;而德国人心思变,厌战情绪高涨。
4.外因
政治:德国法西斯体系国家太少,无法对抗庞大的反法联盟。在战争道义上也占下风。
军事:从1941向北非增兵以后,德国一直面临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后来,北非战事结束后,战火烧至意大利。再到1944年的盟军登陆,使得德军有三分之一的兵力,装备在西线。而西线,盟军的数量明显占优势,无疑大大牵制了苏德战场德军的人员和武器补给,影响了战局。
外国援助:苏联得到外国援助的火炮,装甲车辆近20000余辆,以及航空油,铁轨,运输车辆等大量军需品。
第2个回答  2009-08-25
想法:战争靠的不仅是资源 也是要靠智慧 人民的支持
感想:虽然苏德战争初 苏军占下风 但他们却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启发:战争还是要靠人民 否则将遭到惨败
2.
朱可夫:机智 勇敢
斯大林:与人民站在一边 不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后退一步 这种与首都共存亡的
精神 使大多数市民感动
第3个回答  2009-08-17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知己知彼,别太轻视对手,不信邪的希特勒就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被俄国人用几乎一样的方法打发了。
第4个回答  2009-08-14
百度上有评价,很深刻。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