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

如题所述

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

  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我们平时在叫人的时候都需要懂礼仪,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每个年龄段不一样的叫法,我们在称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来看看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

  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1

  女子20被称为“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年华(女子20-25岁):现在女子到了24、25岁,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却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诗云:“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诗人为了一睹花开时刻,生出击鼓催花的念头,古人尚且如此浪漫,我们怎么反而把大好年华看成人老珠黄?

   扩展资料

  1、赤子(0岁):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2、 孩提(2-3岁):这时婴儿已经长大了一点,但还不会走路,得大人抱着。“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声。

  3、垂髫(3-9岁)与总角(9岁-13岁):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年幼的感情也许不成熟,却饱含美丽诗意。

  4、弱冠(男子20岁):行,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血气方刚,而仪式,正是要提醒他们,今后人生,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要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5、 而立之年(30岁):2000多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

  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他们15、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不乏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2

  桃李年华:20岁女子的代称。

  释义: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

  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粉淡清香,是属于这样的年华,未施粉黛,却自有一份美丽。妆成的碧树,舞出了二月的风姿,春风的剪刀,裁出了二月的裙裾。二月,犹如一个少女,羞涩里藏着曼妙。

  “桃李年华”只能指女子的20岁。出处可能是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四季花开各有时,女人也有千姿百态的魅,但我心底魂牵梦绕的却是桃李年华的那份青葱,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的年龄,或许魂牵梦绕的还有旧时光这个美人。

  欲说还休,不多说,把记忆中的那些初见(或许并不漂亮,但很美)在这里整理下,留给时光慢慢回味。桃李年华,初见惊艳,当时只道是寻常。

  1、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3、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4、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5、志学:十五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8、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9、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0、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对二十多岁女孩的称呼3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男女的称谓

   男性

  孩提、襁褓:0-1岁

  孩提:2-3岁

  童龀(chèn):8岁

  九龄:9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成童、志学: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舞象之年:15-20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强壮: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半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语出《后汉书吕强传》)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tái)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耄(mào):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耋(dié):年八十曰耋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

   女性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chèn)、髫(tiáo)年:女孩七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jì)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指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人瑞: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也都是中年之后每十年一个阶段来形容男人的年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