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函数变量

如题所述

“货币失踪”之谜
为了解开“货币失踪”之谜,国际货币经济学界一方面是在计量技术上做文章,如构建部分调整模型和纠错模型,进行哑变量设计,采用共积分等;在函数形式上从线性到对数线性和半对数线性,或转而采用非线性函数或具有随机系数的非线性函数,或使用超越函数等。希望由此确立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更多的探索是在理论上重新考虑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变量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例如,对于因变量改用广义的(M2、M3)甚至是重新加权的货币总量(迪维西亚总量)以替代狭义的和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作为因变量;对于规模变量,则引进了临界值、缓冲存货等概念来解释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也包括使用当期收入、永久性收入、工资收入或财产收入等作为尺度变量;对于机会成本变量,除了货币自身收益率、实际工资率、汇率和国外利率等项,以及使用短期利率、长期利率、通货膨胀率或某种利率复合指数作为利率变量之外,还在各项资产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对多种成本的更精确计算上大做文章。
对中国来说,变量的内容和表现形成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很多制度变量难以设定,科学地探索并设定这些变量无疑将大大推进中国投机性货币需求不稳定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转型又使得有很多变量的数据要么不连续,要么不准确,还有可能是无效的。
金融资产的“货币性”
比如,作为因变量的货币量中国是通过对各层次的金融资产用简单加总的统计方法获得的,这种统计方法显然与货币的金融资产特性是不相适应的。各种金融资产的“货币性”或者说“流动性”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有和无的问题,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有某种程度的“货币性”,就是说都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这使得任何资产都有某一部分在发挥着货币的功能。这就是说,某种金融资产不是简单地可以判断为是不是货币,而是在多大程度上是货币。
迪维西亚货币总量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的迪维西亚货币总量概念对货币量的度量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指标与金融资产持有者的决策行为相一致,而且包含了金融创新与制度变化对货币范围的影响,它能够在制度变化过程中较准确地反映货币的基本属性,因而更能对社会总需求、价格总水平作出更为及时的预测。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用该指数估计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相对于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加权货币总量对美国的GDP和GDP平减指数的预测具有较高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