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关羽有自称吗?有何依据?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中,一般武将对阵都会报自家名号,一方面是为了让敌人记住自己,假如自己赢了的话名号就打响了,一方面则是吓唬敌人,万一别人听说过自己的名号,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好像张飞那次,一报上姓名,曹操就想到当年关羽曾说,张飞有万军丛中取敌首级的本领,硬生生的把曹操给吓住了。这就是报上名声的好处!而在演义中赵云曾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按照这种取名号的方法,关羽岂不是可以叫河东关云长?但是这个名号我们似乎没怎么听过啊!那么在演义中,关羽对阵一般是自称什么的呢?

其实在演义中,关羽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自称,整体算下来,应该有四个自称。一、吾这是个比较常见的自称了,就是我的意思,很平常。这是关羽第一次见刘备张飞时的自称,当时关羽还是个逃犯,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乱报名号,老老实实的自报家门即可。二、小将汜水关之战时,众诸侯被华雄打得没了脾气,没有人胆敢出战,这个时候关羽主动请战。

演义原文: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此时的关羽,名声不显,包括整个刘备集团,此时都还在起步期,所以关羽也没啥名号。面对身份地位都高于自己的众诸侯,关羽只能小心翼翼地称自己为小将。三、某、关某汜水关之战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后斩颜良、诛文丑,他的名声已经响彻天下,这个时候的关羽,面对敌人时,他一般都使用“某”或者“关某”做自称。他为何不像赵云和张飞那样,取个响当当的名号呢?

常山赵子龙其实赵云起这个“常山赵子龙”的名号,也是迫于无奈。虽然之前赵云经历过数次大战,比如在磐河之战中打平文丑,穰山之战中打平许褚、击杀高览、打败张郃,但是他的名声一直只是在小范围传播,没能让很多人熟知。就比如曹操,虽然之前和赵云作战数次,但是他仍然是不认识赵云,赵云的名声没有打出来,没有做到人尽皆知,所以他不得不用“常山赵子龙”这种地名加名字来做自称,至少听起来还算是响当当!而长坂坡之战后,赵云已经名扬天下,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也就不再用常山赵子龙的名号了,而直接说自己是赵云。因为大家都知道赵云是谁了。

燕人张翼德张飞的这个自称和赵云差不多,也是相同情况,这样报名号是怕别人不认识自己,虽然张飞早就跟随刘备作战了,但名气始终不是特别大,他需要“燕人张翼德”这个名号,让别人记住自己。而在长坂桥之后,张飞也名扬天下了,他也就不需要这个名号了,所以之后也很少看到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同理,关羽自温酒斩华雄后,已经名扬天下,没必要再用地名+名字这种组合方式的自称了。他一般都是用“某”或者“关某”这种自称来表示自己的谦虚。实际上,要是关羽没有较早的打出自己的名声,在长坂坡这种战斗状态下,他也很有可能会使用“河东关云长”之名!

四、汉寿亭侯在投降曹操的这段时间,关羽为曹操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曹操为表扬关羽,请示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自此,汉寿亭侯也成为了关羽的自称之一。大家都知道,关羽这个人,是真正的忠心于汉室之人,所以汉献帝亲赐的“汉寿亭侯”,关羽是十分珍视的。在关羽出征时,他会让属下将“汉寿亭侯关云长”七个字绣于旗帜上,以彰显自己的荣耀。关羽离开曹操时,虽然将“汉寿亭侯”之印留在了府上,还给曹操,表示自己不接受曹操的好意,不带走馈赠,怎么来的怎么走,不欠曹操一分一毫。然而在之后的实际对战中,

关羽还是会自称“汉寿亭侯关某”或者“汉寿亭侯关云长”,可见关羽虽然不要汉寿亭侯印,但他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名号的,毕竟这是真正的皇帝赏赐。这关羽之后的对敌过程中,他也多次使用了“汉寿亭侯”的这个称号!总结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但关羽并没有自称“河东关云长”,他的自称一般是另外四个。在他还是布衣百姓时,他和大家一样,称“吾”,当他在军中效力时,自称“小将”。而当他名声尽显时,他又比较低调的自称“某”、“关某”,当他得到汉献帝封侯之后,他也常常自称“汉寿亭侯”!(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