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大臣们发猪肉,但很多人一出宫就把猪肉扔掉,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古人遵从天意,讲究顺天应人。无论成败与否,都会将责任推给上天。当年项羽逃到乌江,便直呼"天要亡我"。皇帝登基为帝时,也会称自己"顺应天道",乃天子,以此让百姓沉浮。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特定的祭坛上摆上酒肉,请上天享用。其中最常见的荤菜便是猪肉,各个部位都能当作祭品。用来祭祀的熟猪肉,便被称为"胙肉"。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想要称王,得到周天子的同意之后,便会举行称王大典。胙肉也被成为"文武胙肉"用周礼"献给"苍天。为何叫做"文武胙肉"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寓意"文成武德";另一种是说希望得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保佑。当时的祭祀胙肉,在大典结束后也就无人问津,毕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大都会被野狗所食,穷苦百姓也很少会去偏僻的祭祀之地偷吃胙肉,谁敢偷吃"上天的食物"呢?

然而到了清朝,朝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便是祭祀用的胙肉,要分给嫔妃和文武百官食用。或许你会觉得,皇帝赏赐官员食物,他们肯定会跪地谢恩,并带回家中享用。实则不然,很多官员出宫之后,都会将胙肉偷偷扔掉。为何官员要做出如此"忤逆"的行为呢?难道是担心胙肉有毒?还是不喜欢吃猪肉?事实上只是因为胙肉的口味太"奇特"。如果有官员能够"对话",他们会说:"这不是人吃的食物!"

其实胙肉和熟猪肉不同,在煮的时候不会加入任何调料,也不会煮至十分熟。皇帝也只是按照流程做事,将猪肉煮到七八分熟便可。试想一下,没有任何味道的七分熟猪肉,上面可能还带有猪毛,强行品尝是何种滋味?如果被分到"全肥"的胙肉,想必官员也无从下口。半生不熟的油腻猪肉,即便吃进肚中,回到家可能也会催吐,简直是"黑暗料理"。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祭祀虽然是祭天,但我们很容易将其和鬼神亡灵相联系。换句话说,便是"阴间食物",平常人吃了自然不吉利。就好似别人扫墓时留下的水果和熟食,无论是谁,都"不敢"擅自食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