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环实验中 假如平玻璃板上有微小凸起 这时的牛顿环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如题所述

将局部外凸,因为同一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

光的干涉现象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有两种:分波阵面法(例如杨氏双缝干涉、菲涅尔双棱镜干涉等)和分振幅法(例如牛顿环等厚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等)。

扩展资料

主要研究光的等厚干涉中的两个典型干涉现象,即牛顿环和劈尖干涉,它们都是用分振幅方法产生的干涉,其特点是同一条干涉条纹处两反射面间的厚度相等,故牛顿环和劈尖都属于等厚干涉。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牛顿环来测量光波波长,检查光学元件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和加工精度,利用劈尖来测量微小长度、薄膜的厚度和固体的热膨胀系数等。

1、根据等厚干涉原理,厚度相同地方干涉现象相同,所以在玻璃平板突起处,由于其到牛顿环上表面空气层处的厚度减小,所以该处的干涉条纹会相应地向中心内凹。

2、不能因为白光是复色光,不是单色光,干涉条纹的形状等与入射光波长有关,白光波段覆盖了咱们能看到的所有可见光波段,这样没法形成干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6

将局部外凸,因为同一条纹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有微小凸起处,干涉圆环发生向圆心方向的改变。因为凸起处薄膜的厚度,只可能与更靠近圆心处的某点相等。等厚干涉条纹的形状,跟薄膜的等厚线形状相同。


扩展资料

牛顿环乃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证明之一,可牛顿却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他所信奉的微粒说出发来解释牛顿环的形成。他认为光是一束通过窨高速运动的粒子流,因此为了解释牛顿环的出现,他提出了一个“一阵容易反射,一阵容易透射”的复杂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他认为;“每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都要进入某种短暂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光线得进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又复原,并在每次复原时倾向于使光线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在两次复原之间,则容易被下一个折射面的反射。”

他还把每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为“阵发的间隔”。实际上,牛顿在这里所说的“阵发的间隔”就是波动中所说的“波长”。为什么会这样呢?牛顿却含糊地说:“至于这是什么作用或倾向,它就是光线的圆圈运动或振动,还是介质或别的什么东西的圆圈运动或振动,我这里就不去探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5

有微小凸起处,干涉圆环发生向圆心方向的改变。圆环分布是中间疏、边缘密,圆心在接触点O。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

凸透镜的凸球面和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变化的圆尖劈形空气簿膜,当平行光垂直射向平凸透镜时,从尖劈形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相互叠加而产生干涉。

同一半径的圆环处空气膜厚度相同,上、下表面反射光程差相同,因此使干涉图样呈圆环状。这种由同一厚度薄膜产生同一干涉条纹的干涉称作等厚干涉。


扩展资料:

牛顿虽然发现了牛顿环,并做了精确的定量测定,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光的波动说的边缘,但由于过分偏爱他的微粒说,始终无法正确解释这个现象。

事实上,这个实验倒可以成为光的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之一。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才用光的波动说圆满地解释了牛顿环实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06

可类比劈尖干涉条纹。若有突起,条纹向内侧凹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0-06
平玻璃板有小凸起,空气薄膜变小,条纹外移,类似地理上的等深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