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质组成对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影响

如题所述

对所有样品进行统计处理后的结果表明,土壤粒级组成中黏粒(颗粒粒径<2μm)平均为13%,粉砂粒(颗粒粒径2~20μm)为55%,砂粒(颗粒粒径>20μm)为32%。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这样的土壤粒级组成应该属于壤土类别中的粉砂壤土,也就是说,整个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土壤的总体粒级组成属于粉砂壤土。

矿物组成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东部平原区土壤矿物组成以次生黏土矿物为主,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水云母、蒙脱石和高岭石,约占总矿物组成的50%;其次是石英和长石,占总矿物组成的45%。除上述几种常见矿物以外,还有一些特征矿物,例如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赤铁矿、菱铁矿等(这些矿物在表2-1及其他统计结果列表中没有示出),出现在某些地区或部分样品中,约占总矿物组成的5%。

上述土壤粒级组成(质地)和矿物组成状况,构成中国东部平原区土壤的总体物质组成特征。但是,即便冲积平原区土壤的成壤母质经历了长距离搬运和强烈混匀,其物质组成也不可能是均一的,这一点从表2-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与东部平原总体土壤粒级组成相比,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土壤的黏粒、粉砂粒含量较低,相反砂粒含量较高,其他平原区的情况恰好与此相反,黏粒、粉砂粒所占比例较高,砂粒比例较低,不过土壤矿物组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据此推测,土壤粒级组成,即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中元素含量分布状况的主导因素。黏粒和粉砂粒含量低砂粒含量高的地区,例如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别是微量元素含量应该相对贫化,而黏粒和粉砂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的地区,例如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以及江汉平原,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别是微量元素含量应该相对富集。

实际上,参加统计的8个单元内不同质地土壤中元素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与此推测基本一致,只有珠江三角洲例外。为了有效展示土壤中元素含量的这一变化规律,以整个东部平原土壤中元素基准值为标准,对其他独立统计单元土壤中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结果见表2-11。表中数值小于1的表示贫化,等于1的代表含量相当,大于1的则意味着富集。从表2-11中不难看出,不同统计单元内元素贫化或富集特征不尽相同,其总体分布分配规律反映了流域成壤母质物质组成和自然景观条件对元素含量区域性特征的决定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