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盛行,但是贫穷的书生怎么凑够进京赶考的盘缠的呢?

书生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人便把读书和做官联系了起来——读书就是为了步入仕途。在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场都被既得利益群体把持,导致了读书好的当不了官、能当官的也不一定有多少才华。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许多寒门学子纷纷通过读书考功名改变了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正因为有这巨大的诱惑力,所以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不惜“十年寒窗苦”,只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科举制度下,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个阶段。不恰当的说,就好似今天的小考、中考、高考以及公务员考试。童试是最基础的考试,通过之后就成了秀才,正式获得参加后面三场考试的资格。

如果一定要去北京参加考试或者活动,提前两三天过去就行。但是在古代,并没有这个条件。如果一个海南的考生要前往北京参加考试,他在路上至少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里不要花钱?

前文说到,古代许多考生都出身寒门,家里大多是世代务农的,哪里有钱给孩子进京赶考呢?这个问题我们很好奇,古人也非常重视,所以朝廷和地方官府给考生的福利。

以清朝为例,清政府会根据各地考生距离的远近,发放不同数额的补贴。因为河北省离北京城比较近,所以一般也就只有4两银子左右。

远一点的如安徽,可以拿到20两,最远的海南则可以达到30两!清朝各个时代白银的购买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以700元人民币来折合的话,海南的考生可以拿到大概2万元的路费。

最后就是地主们为了巴结未来的官员们,所做出的政治投资了。毕竟拉拢多个考生,比拉拢一个已有职有权的官员,所付出的成本低太多。一个商人或者地主,如果能够以不多的资本,投资多个考生,但凡是有一名能够金榜题名,自己的回报又何止百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4
一般都会有乡里面比较有钱的人赞助,以求以后他们飞黄腾达之后可以来报答。
第2个回答  2019-09-05
其实戏本上所描述的书生和小姐的故事是不靠谱的,事实上书生进京赶考的钱是自己家族或者是乡县凑的。
第3个回答  2019-09-09
古代书生参加科举考试是出人头地的最好方法,但对于路途遥远的他们钱是最苦恼的,有的为了考试变卖家产或是借钱。运气好的,有钱人会有回报的支助他们。
第4个回答  2019-09-07
书生一般很有才的,如果有一些大户看中你的才华,他们会出盘缠让你去考试,还有一些书生都会自食其力帮别人写字,画画等赚取钱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