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为什么会下冰雹

天上为什么会下冰雹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拓展资料

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受灾体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现有冰雹案例进行逐一的归类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雹灾害的主要受灾体类型有6大类、20种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有以下四种亚类值得注意:

    玉米,受灾的位次(与其他作物比)呈现上升,这与我国玉米种植的广泛性以及地膜玉米种植发展有关。通过地膜来提早作物的生长期,无疑加大了冰雹成灾的时间段。

    棉花,受灾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在棉花的一些主要种植区。可见,作物品种和作物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灾情的放大或缩小。

    蔬菜、水果、花卉受灾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边缘带的蔬菜、瓜果、林果、尤其是花卉的发展,加上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受雹灾发生的几率加大。可见土地经济作物产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受灾体的易损性程度。

    通信受灾次数猛增,随着国家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的兴起,使得冰雹受灾体的易损性放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1

冰雹的产生和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关,而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强烈的对流活动。当对流云发展强盛时,云顶高度可以达到10000米以上的高空,那里的温度在零下30-40℃,云中的上升气流不断将云下部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为过冷水滴。

云中的下沉气流可将上部的冰晶、雪花带到中部,过冷水滴和冰晶碰撞在一起形成了冰雹的核心。冰雹核在云中0℃层随上升和下沉气流不断升降、运动和增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不断增大的冰雹时,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我们看到的冰雹。

冰雹通常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凶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21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裏掉下来的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云层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在高空中由于气温较低,空中悬浮的微粒吸收云中的水分会形成极小的水珠或冰晶,它们继续吸收云中的水分,渐渐形成较大的水珠(小冰晶吸收大量水分也可变成较大的水珠)。不断吸收云中的水分,水珠不断增大,直至其重量超过空气能提供的悬浮力时,这些水珠便降落到大地形成了雨。

如果气温很低,把云中析出的水分冻结成小冰晶(云中已形成的极小水珠也可冻成小冰晶),小冰晶吸收水分,不断扩大,形成六角形的较大冰晶,当六角形晶体大到超出空气的浮力时,便降落成雪

由於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他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12
冰雹成灾怎会在夏季
首先让我们看看,天上为什么会降水。气象上所谓降水是指水分由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自然现象,它包括下雨、下雪、下雹等等。
众所周知,云层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在高空中由于气温较低,空中悬浮的微粒吸收云中的水分会形成极小的水珠或冰晶,它们继续吸收云中的水分,渐渐形成较大的水珠(小冰晶吸收大量水分也可变成较大的水珠)。不断吸收云中的水分,水珠不断增大,直至其重量超过空气能提供的悬浮力时,这些水珠便降落到大地形成了雨。如果气温很低,把云中析出的水分冻结成小冰晶(云中已形成的极小水珠也可冻成小冰晶),小冰晶吸收水分,不断扩大,形成六角形的较大冰晶,当六角形晶体大到超出空气的浮力时,便降落成雪。
冰雹是从天而降的冰粒、冰块,其粒径一般为5-10毫米,文献记载最大的粒径可达到300毫米以上。天降冰雹可给房屋、人畜、庄稼等造成很大的损伤,形成灾难。冰雹属对流性天气的产物,形成于厚实强盛的积雨云中,气象上称深厚的层结不隐定。
强对流天气时,积雨云中的小水珠逐渐增大其重量,当其超出空气的悬浮能力后就开始降落。可是这些本该降落到大地的小雨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上升气流,使小雨滴重新回升到云层的上部,并经常发生反复升降,在这个过程中雨滴不断吸收云中水分,越变越大,最后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它了,于是降落到地面形成了特大的雨点,这便成暴雨。
高空的气温很低,如果在0℃以下,小水滴就会结成小冰晶,冰晶继续吸附水分,体积渐渐增大而降落。降落过程中遇到上升气流,小冰晶又被送上了0℃以下的高空云层,于是在那里小冰晶继续吸水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再次降落,接着又随上升气流上升……多次反复后冰晶变成了较大冰块。
通常,在发展厚实的积雨云中都可能产生相对较大的冰粒。但不一定能够降落到地面上成为冰雹,只有那些冰粒在高空云层中随气流反复升降,不断增长到足够大的颗粒时,才会从空中降落成雹。
上述这种强对流天气通常出现在夏季。在夏季厚实强盛的积雨云中,这种气象条件既可能产生冰雹,也可能产生雷暴,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只产生雷电暴雨,这是因为产生冰雹的要求更苛克。气象学家告诉我们,是否产生冰雹与积雨云的厚度、云层顶部所处的大气层的高度及温度、上升气流的速度等有关。
假如积雨云特别厚实,云层的上部处于很高的大气层空间,那里的温度就会很低,小水珠被上升气流送到云层的上部的低温区,就会被冻结成微小的冰粒。即使在下降过程中受到低空的夏季高温影响,有所融化,但当再次被气流送上高空后重新冻结。这样随气流反复上下,只要0℃以下的高空低温云层具有足够的厚度,冰粒稍被融化就又被冻结。由于融化慢冻结快,冰粒在反复升降的过程中还不断吸收云中的水分,结果冰粒越冻越大,直到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它时,才坠落地面成冰雹。
按照气象学家的计算,上升气流的速度在10米/秒左右已能产生雷电暴雨;但只有当上升气流的速度达到20米/秒以上时,才会产生冰雹。而且积雨云层的低于0℃的高空部分还必须有很大厚度,以保证小水珠或小冰粒随气流上升逗留于低温区有足够的时间,足以被冻结成冰,并保证其反复升降过程中融化的速度慢于冻结的速度。唯有如此,才能让小冰粒在随着气流上下运动的过程中越冻越大,最后大到气流无法托住而坠地成冰雹。
这种特殊的气象条件相当罕见,即使在夏季产生的机会也不多,其他季节更是不易产生了,所以落冰雹的机会很少,而且主要是在夏季。
我国降落冰雹成灾的大多发生在4-7月,一般是午后到傍晚。因为这一时间段内冷暖气活动频繁,相对较容易形成降落冰雹的特殊气象条件。从我国降冰雹的地域看,山区、高原多于平原、盆地;内陆多而沿海少;东北、新疆、西藏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较少,而中等纬度的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宁夏、河南以及苏北地区较多。
由于形成冰雹的气象条件要求苛克,一般较难持续保持,所以落冰雹的时间通常都较短。常见的冰雹只降落几分钟到半小时。另外,降落冰雹的区域也不会太大,一般呈宽为1000-2000米的带状分布。
第4个回答  2019-03-22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