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四五百字关于季羡林自传的读后感

不要太多的溢美之词,平实一些了啦!

花了近十天的时间,看完了厚厚的这本季羡林《我的自传》。他的散文我是喜欢的,再加上近来媒体热炒他的失画事件。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我自然是不肯放下的!季老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无数,单就《东方学》中的梵文这一项,就足以使后人仰慕了。这是一种极难懂的印度佛教文字,至今国内以几乎无人识得了。也就是这种文字,季老潜心研究数年,在文革期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传达室里翻译了数百万字梵文作品。其他各门类学科均有建树,几十年研究学问笔耕不已,孜孜不倦终成大家。是当今国内文史类公认的大师。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对于季老的任何评价,再多的赞美之词都是徒劳的。我能做的不过是想抒发我的一些感受吧。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凡成就大学问者,出身不是书香门第,便是没落的官宦人家,像季老这样出身贫寒的真是少之又少!他出身一个北方的农民家庭,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除了一个有远见的叔父鼓励他读书外,其他与一般的普通农民无异。他是怎么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这一点给我的感触颇深!我想,他个人的天赋加勤奋是主要的,当然,当时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并非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糟糕,他6岁入私塾,7岁入新式小学10岁以学外语,大学期间因成绩优良获得家乡县政府颁发的奖学金。这些好像与我们现在教育模式几乎一样。我也想不明白。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看他的散文就如同与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有生疏难懂的感觉,而且文字又不失优美。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我想季老的文风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朴素了。这样的文风不知是否与他的出生与人品有关呢?我认为是有关联的,另外留学德国10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日尔曼民族就是一个很朴实讲究规矩的民族,10年也许会在他身上有一定影响。

谦虚与朴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谦虚的美德在季老身上也是完美的体现。在近日发表的《病榻杂记》中他三辞大师称号{一辞国学大师,二辞学界泰斗,三辞国宝}他表示:“三顶桂冠一”,还我一个自由自在的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在当今十分浮嘈的社会中可谓泾渭分明!

明年将迎来季老的百年寿辰,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1
自己写更好,发自内心啊!你也可以参考上一个人对季羡林的介绍。
第2个回答  2009-08-28
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岁。如此高龄去世,在过去被看作“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落,忧患过,也欢喜过,走时终究福寿全归、功德圆满。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也带走了的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音容宛在。那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一定很久都不会磨灭。

我在1980年代末,就对季羡林先生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爱不释手,当时并未注意译者。七卷本的史诗,给过一代诗人很多影响,记得当年海子去世时,居室的桌上就整整齐齐地放着这套史诗。

到1990年代末,读到《牛棚杂忆》时,才对这位有良知的文化老人有了真正的了解,那时季羡林先生已年近90岁。这本书虽只有20万字,却是一部浸透了血泪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这是一部苦难之书,他透过对一个时代历史真相的触及,通过对自己炼狱经历的反省与忏悔,让人们能够更真实地面对这段历史。这也是一部拯救之书,期望能把每一个人从历史的阴影中拯救出来了。因为只有真实地面对历史,等待我们的才不会是一个充满了负罪感的未来。他是在为自己忏悔,也是在为一个时代忏悔,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最为珍贵的一面镜子。
第3个回答  2009-08-22
自己写更好,发自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