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取沉水喻

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翻译

  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③,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④,勤行精进,仰求佛果⑤,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⑥,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又名沉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诣:到、去。
  ④无量方便:无量,不可计量,广大。方便,佛教名词,指“利他”利人的方法,旨在不舍众生,进行引导的方式。无量方便,各种引导信众的方法。
  ⑤佛果: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这里指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广度众生,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⑥声闻果:这里指不发菩提心,主要为了自己了生死修声闻乘法而证的圣果,依断烦恼的水平而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之分。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本来按照佛教里的各种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为难以达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声闻乘法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从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过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4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本来按照佛教里的各种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为难以达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声闻乘法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从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过失)。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第2个回答  2013-02-08
原文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④其贵故,卒⑤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⑦。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编辑本段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又名沉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诣:到、去。
④以:因为
⑤卒:最终
⑥售:卖出去。
⑦直:通“值”,价值
⑧无量方便:无量,不可计量,广大。方便,佛教名词,指“利他”利人的方法,旨在不舍众生,进行引导的方式。无量方便,各种引导信众的方法。
⑨佛果: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这里指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广度众生,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⑩声闻果:这里指不发菩提心,主要为了自己了生死修声闻乘法而证的圣果,依断烦恼的水平而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之分。
编辑本段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有声望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终于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解说: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此则可与第六十二则(病人食雉肉喻)并读。
辨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艰辛打捞得到的珍贵木料沉香,烧成木炭卖掉,使昂贵稀少的东西变成廉价普通的东西,其原因在于心情烦躁,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形成了变高贵为低贱,变高价为贱卖的结果。这对于人们认识那种只求一点或一时的爽快而破坏事物完美结局的错误做法有启发意义,告诉人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世间低廉的东西人人买得起,欲取之得之比较容易。高贵的东西价钱高,取之得之也较不容易,人有富贵贫贱,与贫贱的人交往容易,与富贵的人交往就比较不容易了。学问智识技艺容易学的大家都会,就赚不到大钱,不容易学的价值高,可以赚多一点钱,可是世间偏偏许多人爱往容易的事情去凑热闹,而不愿从不容易的事情去下工夫。
在“沉香烧炭”的比喻里,因为沉香不容易卖出去,就把沉香烧成炭,虽然容易卖到钱,但一车的沉香只得到了不及半车木炭的钱,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聪明呢。
我们的本性良心,自无始以来六道轮回,被五欲烦恼所遮蔽,所以造业轮回生死,受了很多的苦报,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才把菩提心启发出来,可是往往因为对成就佛道起了畏难情绪,退失菩提心而不再入世行菩萨道,岂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吗?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编辑本段启示
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编辑本段拓展阅读原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1]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译文
从前有一个显贵有德的老人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采宝。这位显贵有德的老人的儿子擅长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在海中行驶到有漩涡、回流、礁石的地方,应该像这样驾驶,像这样校正方向,像这样停靠。他就告诉大家说:“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船行驶到了大海后没有多久,船师生病忽然死了,这时显贵有德的老人的儿子就代替死去的船师驾船。当船行驶到有漩涡的急流中,他大声背诵如何驾驶,如何校正方向。可是船只是在漩涡中打转,无法继续前进到达采宝的地方。满船商人最终都落水而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