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人

比较孔子的“仁爱”和墨子“兼爱”谈谈你对爱人的看法。
写一篇论文,不少于1000字

  内容还不错,只是我不会换成简体字。
  你会的话就自己弄一下吧~
  另外http://www.xiaoyan.com/title/title_disp.cfm?tn=20912
  这个页面上,有一部分特别好,只是不能复制,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主题: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之比较
  报告大纲:

  前言

  仁爱与兼爱思想之比较

  ◆ 相同点

  ◆ 相异点

  ◎ 仁的包容性大於爱

  ◎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 墨家专尚事功,儒家注重人伦关系

  结论

  一、前言
  公开促成人文思想的启蒙人物,第一个应推孔子。孔子鉴於「道在迩,而不在远」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真理,主张人道是天道的起点,天治应有人治的合作。由於「天」的好生之德,在宇宙万物中所表现的「仁」,故要人法天,要人怀仁心,作仁人,怀仁术,行仁政,以至「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此为孔子的内圣外王人文思想的概观。

  墨子是继孔子公开主张「人治」的第二人。墨子法天的思想,大致是承自国的古传及孔子。但他替孔子的「仁」,改主张「义」,发展了他独创的一套「义」的理论,及行义的实践哲学。但对政治型态,社会结构,及未来人类理想,他的憧憬则与孔子显有不同。孔子主张「人治」,但因他出身贵族,故他所意识的政治,仍是西周以降的宗法体制,使君臣父子、尊卑有秩,如此以回恢到先代的治平。而墨子却是以天志主本,以天志为法仪,以非命实现人力,以尽性贵义立己,以尚贤、亲士为政,以节用、节葬、非乐利民,以尚同、兼爱、非攻实现人类大同,并以明鬼、利鬼、事鬼不忘人的来生。如此他建立了一套爱民、全民的实利哲学。他的理想高尚,态度积极,言辞雄辩,思考周密,憧憬新创。在我国初创的人文思想中,在继孔子复古的理想后,给人类制订了另一套治天下的蓝图。他的态度和构想,无疑是平民化的,改革的,合乎群众利益的。

  在墨子书中,不讲仁而说兼爱,虽然将仁的范围缩小了一层,但却补充了行仁的积极性,墨子所有的理论根据,完全是始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其终极目的,完全属於实用主义,所以仁在墨子眼中,自然落入了唯用境界,但是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却不无相当的可贵性。而墨子对儒家之「仁」,於非儒、公孟等篇中,虽有所批评,但原则上仍是赞同的。绝对没有人会说孔子主张仁是错的,或孔子所说根本不是仁。故仁乃是人性之共同流露,普遍的流露,永恒的流露。这也就是儒家思想可大可久、为圣为王千古不易之圭臬。

  二、仁爱与兼爱思想之比较
  从一个角度来看兼爱和仁爱是有其相同点的:

  一般学者解释,凡言及爱之时,其目的恒在人,言及利之时,其目的恒在己。二者势不相容。而墨子之所谓利者,殆利人非利己,故孟子称之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之所以自律及教其徒弟皆如是。墨子所谓「兼爱」,纯属「公平」的原则,「公平」虽然也可包括著「均等」但墨子的「僈差」等,其意莪并非指现代概念的「平等」,更不是什麼「阶级平等」。历史上曲解墨子学说的人,第一要推孟子。「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上)孟子的话,很显然地在反对墨子的主张「阶级平等」,其实,墨子何曾主张「阶级平等」?兼爱中说:「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尚同中说:「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这里不但不否认,君臣、父子、兄弟的存在,并且还希望他们能彼此相爱,成为忠、惠、慈、孝、和、调。孟子简直是断章取义,误会了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兼爱在本质与实际上讲,是与基督的博爱相同的。兼爱是无条件的爱,若爱而附有条件,出於心计,希求利益,那叫做利爱,利爱不是仁,也不是兼爱。譬如我们爱自己,并非自己有用或自己长得美才爱自己,只因为那是自己就爱自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像是我们爱马,自己的马因为可供鞭策驱驰也爱,别人的马就不爱,骅骝因为可日行千里才爱,驽骀就不爱,像这种附有条件的爱,不是出自真心真爱,而我们爱人当如爱己,应出於真心真爱,而不求任何报酬。

  兼爱是涵利的爱,墨子书中凡提到兼相爱,往往必提到交相利,因为爱是存在於全心的,是无形的,而才是表现在外的,是有形的,所以主张实利主义的墨子,不仅要我们把爱永存内心,更要把爱完全表达出来,而表达爱的最好方法就是利,虽然在实行这个爱的时候,人的理智会判别利的先后远近,但墨子却主张利远人和利近人的程度是一样的,也就是墨子要把远人与近人放在同一平面上,同时的爱他们,同量的利他们,唯在利的行为上以远近而分施之。

  兼爱是安定国家的重宝,而国家安定也正是百姓最需要的。遭逢此时,世人最讲功利,墨子倡导兼爱天下,大利天下之后,自然就利己了。其眼光是长远而充满睿智的,因为人是群体的动物,生活毕竟是在同一个世界上;而幸福的建立亦唯有在以安定为基础的大原则下,才能长久,才有保障;否则,纵然有利於己,不过昙花一现,幸福从何而来,亦将从何而去。墨子的兼爱是以人民为著眼点!世上皆是平等的生命,皆是上苍心爱的子民,是以唯有走出自己的桎梏,不对私己关系斤斤计较,当奉献自己,造天下之大福,谋天下之大利,亦即先总统 蒋公之铭言:「生活的意义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兼爱之本质当如是也。

  而墨子不但拥有一套完美的理论,更可贵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地实践。纵然孟子曾有情急之言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的误会,但不可否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者为之。」就连庄子天下篇也说墨子「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之墨。」可知墨子以「自苦」为行为的极则。从其行止亦可知他一生奔波,无不为兼爱努力。诸如:公输般为楚造云梯攻宋,墨子起行十夜十日至郢都,终於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尽,而墨子九距之法有余,虽临将遇害仍毫不畏惧;又为其他各国策划防御工事;是故,墨子不仅是个道德家、教育家、军事家,更是个伟大的和平运动家。他以自创的哲理清楚的发表了他自己的主张,始终不懈的宣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的兼爱道理,便成了他万世不朽的功勋了。

  而孔子以仁爱为贤人的衡量标准。他的道德思想,也完全以仁为中心。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仁爱二字的含义,比起基督的博爱,绝不逊色。论语中说:「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可见仁以爱字为基础,是包括博爱的。孔子不仅重视礼乐,而且重视贵贱名分,如果人而不仁,礼乐的根本意义、根本精神就失去了。所以他在论语八佾篇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培养仁爱的修养,完全在自己,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在颜渊问仁时,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孔子讲仁爱,是以亲亲为本,而后扩大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一贯宣扬万物一体的观念,将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主张人不仅要爱自己,爱人类,也要爱天地,爱自然,因为自然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山川河流与人类一样也是宇宙间的存在,是与人类血肉相连的。唇若既亡,齿能不寒?皮若不存,毛将焉附?万物一体,赞天地之化育,这还不是博爱吗?由此观之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有相同之处的。

  三、相异点
  从另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看孔墨思想,仍有其相异点的:

  (一) 仁的包容性大於爱

  孔子所说的仁,包含多层意义,儒家的仁道精神有利於人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确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仁」的内涵包括物与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把父母子女兄弟之间的亲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它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是非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仁道精神突出了道德的他律性「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与道德自律性「为仁由已」、「克己」,「修身」的统一,仁即包括勇、礼、智…等德行,也从而确立了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对他人,对社会,从历史负责。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群体的命运相连,认识到爱自己就必须爱他人,爱社会,从而把成人与成己,造就社会与造就个人统一起来。孔子拣赅人伦之基本行为,而赋予某种德行,其重视人际之个别差异,可说是深合中庸之道了。

  墨子所谓的爱,似乎没有理论方面的超越性,只略同於儒家在事行方面的仁。我说略同,一方面是由於爱虽常有同於仁在事行上之功效,但不一定能像仁一样的合乎中庸。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说爱只是仁的一部份,子曰:「仁者爱人。」爱可以是仁,但仁不一定是爱。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乃在於动机上的差异。试举忠孝说明如下:儒者的忠是爱之固然要忠,不爱之也要忠,这是责任之自发,良心之无愧,尽心尽力以合天理,以求心安。墨家的爱,也可以表现於忠,但其所以忠乃是希望人人都忠,即可利人又可利己。这种有条件的忠不是仁,因为仁是无条件的。诚如老子所言:「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如果以我之忠於人为手段,达到人之忠於我为目的,儒者不以我之忠为忠,而称其为「利」。又如我对朋友亲切、友好,不是为了博得名声,不是为了利用他,只是单纯的对他好,这可以算是忠了;如果对朋友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好评,这是利,是纯粹的功利主义,已经不配是忠了,更何况是仁呢?以上用道德与功利的角度来分析仁与爱的差异,然而必须强调:墨子的爱虽是功利的,但它仍是利人利己的,仍是人类德行最基本的觉醒。在道德式微的功利社会,可谓切中时弊,一针见血,使仁道到因时制宜之效,即使不合道德原则,但对促进人类之进步和谐,也算功莫大焉哪!

  (二)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以程度来说,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孟子尽心篇上:「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之爱有差等,在儒家而言,是很自然的。任何人爱其父母都会超过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也会胜过爱别人的子女。这种毫无勉强的真性情,就是孔子所谓的「直」了。「直」即中庸之道。

  「仁者爱人」,「泛爱众」,墨子并未反对,然儒家之「爱」,乃是「别爱」,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全在「推爱」。兼爱的兼字,依照墨经中的解释是代表全体的意思,所以兼爱也是全体的爱,所谓全体的爱,就是对任何人都不遗漏或排斥,而且没有人我之分,才能爱人如己,爱己如人,人与我混然一体,界限全无。而且不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永存爱心,便可爱众世与爱众寡世相若,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爱今世之人,正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是过去、现存、未来,无论在身边或在远方,甚至在不知道的地方,都是一样的爱他,而我们对任何人也要处处时时存著一份爱心。这种无差别的爱,认真勉力去实行,也许可以做到,但由於出自勉强与造作,就不是人类的真性情,不合於「直」道,虽有仁的事功,却不合中庸之道。不过在法治时代的今日,平等的爱,平等的待遇,倒是使得人性逐渐没落的社会,产生了不少人道人权的光辉。

  (三) 墨家专尚事功,儒家注重人伦关系

  从德目上说,儒家注重人伦的关系,三纲五伦之设立,就是使人伦之间,有一个共同遵循修持的准则,把仁化成多种个别的德目,依此以为善恶衡量的标准。这种德目分明的体系,不仅合乎教育的需要,也合乎政治的原则。五伦之关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由家庭、社会至国家,由内而外,由近而远,以为修、齐、治、平的基础,此不仅合乎思想原则,更合乎科学的精神。仁道精神有利於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发展。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曾渗透到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关系上。在家庭关系中讲求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在君臣关系中讲究君惠臣忠;在朋友关系中讲究互信互义;在普通人际关系中讲究尊老爱幼,忠恕之道。

  墨子专尚事功,节制人类的情感,使人一举一动都在理智用事之状态中,以「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为善恶的标法,如此简洁的善恶准则,有以简驭繁之便,使人「去人欲,存天理」,可为进入道德境界之基石,但爱与利的表现究竟是多元性的,如果完全忽视个别的动机差异,以及人伦的状态,一味只听任事功之结果而立下判断,不仅有失公平原则,易犯「以偏概全」之过而且也否定了人在「感性」方面的价值。

  四、实行困难的相异点
  若以实行上的困难来说明相异点有二:

  (一) 就动机上来看:

  儒家的爱乃出自道德自觉,植根於心性上的,且为提升人性、涵养人心而倡。而墨子则是因为欲平治天下之乱而倡爱,乃植根於「用」之上。

  (二) 就方法上来看:

  儒家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乃是由己身之修为而推及家、国、天下,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恕」的表现,而亦由此才可说「泛爱」,普遍的爱人,不为什麼,只为道德心之自然显现而已。再者其爱也是有差等的,孟子言:「君子之於物,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爱亲而爱民而爱物,一层层的推进,而直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境界,这是合情合理的,故行之易且收效大;而不必经君王、法制之加乎。

  而墨子在修身篇中虽言「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是由近而远说的,然其「爱人亲若己亲」、「爱人身若己身」则不似儒家之合情合理,故其陈义虽高而收效却微。况且在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的时代中,孔子的推爱尚且不易实行,更遑论墨子的兼爱了。

  三、结论
  仁,是人类德行极致,是社会规范的准绳,是时代趋势的命脉。纵观舌,时代之兴衰,可徵之於社会风气是否趋向礼乐,而社会风气之善恶,乃取决於人心是否崇尚仁义,尤其是取决於主政者是否崇尚仁道。国家有仁君,民风自然归朴,社会必趋清平。这是人心之渴望,时代之渴望,也是孔子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之渴望。因此,仁,成为儒家之中心思想,既而成为中华立国之根本精神所在。

  墨子鉴於战争导致人类私欲的泛滥,生存问题淹没平时所遵行的道德规范,是以他要人们正视问题,了解现象发的本因—不相爱,然后再提出解决的方法—兼爱。墨子的摩顶放踵乃是基於内在使命感的激发,继而奋起为利天下而奔波;墨子的天志根本即其心志,其兼爱思想亦可谓当时代知识份子基於自知自觉的呐喊。

  仁与兼爱的关系,可概括为仁是体,兼爱是用,或仁与兼爱在功用上互为相含;仁著重事之成因、人之动机,兼爱著重事之结果、人之行为。中国人一向重视体之把持,因之控制,而把事功认为是舍本逐末,淫巧奇技。这种观念的偏差,使中国几千年来,物质文明不能普遍的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渐没落,此正说明废事足以害理。我们谈论仁与兼,并非在判定谁是谁非,旨在找出彼此的优劣,若能执两用中,一则可为全民终生之理想,一则可为权变之适应。儒墨思想虽有不同,但也不难融合成一套可行的体系,从实用观点入门而进入道德境界。

  儒家之「爱」乃为涵养人心、人性,终至天人合一之境,而非一来即高举著普天下同等的爱以见其理想之高。因此我们对墨子兼爱的积极补救方法应该是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内涵,即「兼爱」必须在道德、心性上立根基,同时必须教人如何去除私心、私欲,进而引发人的道德自觉的产生。因为我们知道一旦人们能去除私心、私欲,则这私心、私欲自然也就不足为祸。同时更让人自觉「爱」的可贵,「爱」的当该,唯有如此的爱,在德性上才能日有所进,久而久之则爱所带来的社会也必将是祥和的社会,到那时每个人不都蒙受其利了吗?

  墨家的兼爱精神,就好比现代倡导和平运动一样,著眼点都是为百姓民生,世界大同而起。固然有人以为墨家理论真要实行,则势必落入儒家「行仁」的模式,但其思想仍极具参考价值。正如今日的衣索比亚得到世界各国的救助,即是人类兼爱互利的最佳印证。或许只要我们对这世界多付出一点关怀与慈悲,那麼我们的世界将早些达於大同之境,步入幸福之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4
第2个回答  2020-03-23

最好的爱人只能靠磨合

第3个回答  2009-12-20
爱人 就是用心爱一个人
第4个回答  2009-12-20
飘一下~~
我觉得爱和被爱都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