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竭?

如题所述

郑和七次下西洋,使大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可谓“远迈汉唐,卓乎盛矣”。然而,宣德五年之后,大明的宝船便不再扬帆,中国的船只在大洋上渐渐销声匿迹,给世人留下千古遗憾。成化年间,当时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曾打算重新开启远航,却被兵部尚书刘大夏销毁了郑和留下来的资料图,这使得远航从技术上也非常难以实现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来是农业国家。农业国家的含义在于,税收主要来自农业税,兵源也主要来自农民。其问题在于太依赖自耕农,自耕农的大量减少会使得经济和军事都会一蹶不振。唐宋以来这种情况有了改善。商业开始蓬勃发展,经济有了很大起色,到了南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海外贸易了。虽然本质上依然是个农业国家,但农业国家财政上的不足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然而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且还是身份最低微的农民,所以其小农思想非常的浓厚。小农思想的浓厚使得朱元璋对航海商业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末业”,不应该被提倡。于是在经济上,强化了在宋元时期已经有所放松的“重农抑商”政策,加大对商人的盘剥;在海外贸易上,则是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在朱元璋雷厉风行的政策面前,明初的商业委实有些萎靡不振。萎靡的商业无法为朝廷提供足够的财政收入。很多事情只能得过且过,不能随便乱花钱,因为根本花不起。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朱元璋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村”,结构简单,经不起折腾。


然而朱元璋他儿子朱棣偏偏是个好大喜功的主儿,生来爱折腾。四处打仗不说,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以富强”。由于明朝的朝贡政策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郑和下西洋虽然去的国家很多,却是一路赔本赚吆喝,死要面子活受罪。中国大量的陶瓷、丝绸出售给了南洋各国,却只换来香料、象牙、苏木等不能作为硬通货的奢侈品,这与明末隆庆开关以后用这些商品换来大量白银有着天壤之别。

海外贸易只赔不赚,使得财政上步履维艰。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朱棣饮鸩止渴,大量乱印钞票,使得大明宝钞最终沦为一张废纸。而从南洋各国带回来的苏木、香料成了救命的良方,所以在永乐一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明朝官员的俸禄竟然是香料和苏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稀罕事。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长期重农抑商、厉行海禁的大明帝国显然不具备持续远航的财力和国力,频繁远航只能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所以明宣宗之后,下西洋的壮举再也没有复制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3
因为他下西洋,带走了本国的特产,但这个花销也是很大的,所以国库空虚
第2个回答  2019-09-03
宣德五年之后,大明的宝船便不再扬帆,中国的船只在大洋上渐渐销声匿迹,给世人留下千古遗憾。
第3个回答  2019-09-03
因为其太依赖自耕农,自耕农的大量减少会使得经济和军事都会一蹶不振。
第4个回答  2019-09-03
七次下西洋为了使得经济和军事都会一蹶不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