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如题所述

一代盗墓王温韬,他一生盗掘18座唐代陵墓。而他最后的结局也算是恶有恶报,被后唐明宗李嗣源给赐死,灭了满门,毕竟这盗墓的事情真的是太缺德。

盗墓行业可以说是自古就有的,说起盗墓来,人们能想到曹操,还有孙殿英,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盗墓贼叫做王温韬,他的一生一共盗掘了十八座唐朝的陵墓,被称为是我国历史上最疯狂,名声最臭的一个盗墓贼,他带着他的盗墓军队把“关中十八唐帝陵”挨个光顾了一遍,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用考古学家的话来说,这是个历史罪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王温韬的结局是怎样的。

第一,温韬出生,天降异象。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古代的人有时候会观天象,卜卦,据说温韬出生的那一年,天空中就有一颗匪星在天空中划过,后来落在了关中唐陵,由此可见,关中唐陵即将迎来一场灾难,而正好温韬就在这个时候出生了。早年的温韬就是一个盗匪,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不是叫温韬,而是叫做李彦韬。

第二,温韬利用手中职权大张旗鼓的盗墓。

温韬说好听点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墙头草,到处拍马屁,后来攀上关系,做了关中节度使,正是在这期间,温韬利用自己的职权还有手中的部队,对唐朝的帝王陵墓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关于温韬挖盗唐陵的事情,史料中都有记载的,每次看到温韬他们挖盗的过程,都让人非常的心痛。温韬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对于那些文化瑰宝根本不懂得欣赏,很多珍贵字画被撕毁,对我国的文物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三,温韬的结局。

一开始,温韬依靠自己盗墓得来的财宝,到处送礼,在官场上也混得水起风生,可是这样的人,一旦遇到一个比较明事理的君王,他的末日也就来了,后唐明宗李嗣源上位以后,温韬还想巴结,可是对于这样的人,李嗣源也是非常痛恨的,现在不除掉他的话,难道等着他日后盗自己的墓吗,于是很快就把温韬给灭门了,至此温韬也算走完他的一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温韬,后更名为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任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一职,时任七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疯狂作案,关中地区大小唐皇墓陵无一幸免,被其趁战乱之际,其率领手下毁陵盗掘。那么,一代盗墓王温韬曾盗掘18座唐代陵墓,结局如何?其实,温韬后因后唐明宗所不喜被杀。

一、出生既有寓言

民间相传,温韬生下来时候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就传言道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一语成谶,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其任期内盗掘开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二、18座唐代陵墓唯一没盗乾陵

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三、虽用盗墓宝藏贿赂统治者,还是难逃一死

温韬盗墓干得是缺德营生,名声向来不被统治者喜欢,虽然有宝藏打点,但是始终是统治者内心的一根刺。今天你能盗唐陵18墓,明天就可能刨开我的坟墓……所以被唐明宗李嗣源处死。

第2个回答  2019-08-12

  说到温韬这个人,史书上还有个传说,据说他生下来的时候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的人认为这会给唐代带来灾难。没错,他确实带来了灾难,我们来看看温韬的“功绩”灾难,温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了。

他在关中地区做刺史和节度使期间,趁着战乱时期带领军队一个个的问候的皇帝陵。李世民的昭陵也被他成功的进入了,对于陵墓内的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他去盗窃黄皇帝陵并非偷偷摸摸的去干,而是正大光明的去地毯式挖掘。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在《新五代史》中详细记载了他进入昭陵的过程,对文物的破坏更不用多说了。

 虽然盗墓猖狂的他,但仍然有2座皇帝陵墓幸存,没有被他光顾。根据史书记载,温韬虽然把唐十八陵光顾了一遍,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没有被破坏。他很善良?不!他倒是很想进乾陵,可他进不去啊。因为他束手无策,在他盗倔这两座陵墓的时候,都出现了奇怪的天气。温韬三次带领军队去挖掘乾陵,可他每次开工的时候,大风不止,呼隆隆的雷声四起。史书也有记载,根据宋人程大昌《考古编》记载:“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当温韬的军队一离开,天气就好了,三次下来温韬心有余悸,再也没有去开挖了。

 他的肆意妄为,必然遭遇世人唾弃和惩罚。没错,他最后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墙头草的典型人物温韬,他在后梁强大的时候投靠他们,当他们不行了就另找强大的政权。此时,后唐强大起来,后唐虽然不是唐王朝,毕竟也是李姓的王朝,自然也要维护李姓的权益。温韬的事情,盗掘皇帝陵,小被后唐政权人看在眼里。温韬先是投靠给后唐,后唐肯定不会重用他,而是惩罚他。到了后来,李嗣源登基,宣布将温韬下狱。后来虽然释放了他,不过也是勒令他们回家种田。第二年后,温韬被流放到德州,被赐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06
根据《新五代史》记载,先被下牢狱,后被判流放至德州,然后还被赐死了。原文看下一段: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镇。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
温韬(?-928),后更名为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任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一职,时任七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疯狂作案,关中地区大小唐皇墓陵无一幸免,被其趁战乱之际,其率领手下毁陵盗掘。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私藏,流落外市,甚至损毁。后因后唐明宗所不喜被杀。
第4个回答  2019-09-11
这种人盗掘了这么多的陵墓,最后自然是被赐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