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题所述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供水价格低廉,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使有限水资源的社会特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梅州城市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但目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重视不够,已成为制约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8.1.1 “母亲河”遭受污染

梅江是梅州人民的“母亲河”。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梅江的水质每况愈下,到如今几近不能饮用。造成梅江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城区工业废水排放对梅江的影响甚大。梅州市近几年来积极发展工业,力图以工业带动梅州经济的腾飞。可是工业发展必将带来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据了解,城区的许多工业部门对污水的再处理能力低,仅为10%左右,这部分污水对梅城梅江河段的河水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此外,在梅江下游河段建立的水电站,在枯水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梅江中上游河水的流通,使污水不能被交换而堆积在梅城至水电站这一流域,阻碍了水体的自净。以上种种原因致使大量氮、磷化合物被排放到水中,导致河水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水浮莲滋生,使水体进一步恶化。

其次,梅城周边河流受污染的程度虽不算严重,但已很不如人意。梅江沿河(包括支流)的许多居民、学校,由于环保观念严重滞后,对日常生活制造的垃圾直接扔进河流之中,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众多生活垃圾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城区面积扩大的情况下,梅江较大的支流程江河、周溪河受污染的情况也在加剧。如此庞大数量的废污水使梅江的河水自净不堪重负。

18.1.2城市化发展凸现水文水资源问题

集结在一起的庞大的人口和经济实体,彻底改变了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些改变都以破旧建新的方式进行,往往灾害性的改变多,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变少,最后以普遍存在的水脏(水污染)、水多(洪涝渍灾)、水少(短缺)、水浑(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城区自身的产水或因量小或因污染,当今的城市都把外来水源作为自己的饮用水源。它们所有的供水——不论取至地表,还是来源于地下深处,都可以归结为外来水源,即过境水或客水。所有的城市都指望自己的供水水源永远是清洁的,但是,由于水的流动循环以及流动过程中的自净作用等特性,水往低处流则极大地方便了上游城市向城外水域、地域排放废弃物,致使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的癌症、绝症问题。

另一方面,都市化使得原有的下垫面条件大大改变;同时,人口高度集中、建筑物密度加大,导致当地产流汇流特性以及局部气候的变化,从而造成更多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图18.1)[2]

房产和道路等硬化工程的集中导致了城市在建时期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导致了城区可渗水面积必然减少。大量不合理的硬化工程,则造成行洪过水面积的缩减,增大了城市改造的难度,尤其是“伤筋动骨”的地下工程的维护改造。

可渗水面积的减少,严重影响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与外界的交流和自我净化调节,但最直观的是下垫面条件的改变,使降在大面积不渗水地面上的雨水产流快,汇流时间短,形成的洪峰尖瘦。骤然形成的陡涨陡落的洪水,如遇下水道设计施工不合理或者养护不当而没有出路的话,往往容易造成城区洪涝渍灾。人与水争道,千百年或长期水利建设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减灾保障系统的毁灭,如原来起储水滞洪作用的河流、湖泊、渠道、库塘等载体被填平或埋管填平后,原有过水面积的大大缩减,又加剧了上述的洪涝渍灾。

下水道方面,在于继续千篇一律地采用埋设地下管道的设计方式,这种两千年前就有的方式虽然投资最少、施工最简单,但不论采用多大直径的管子,都只有向受纳水体直接排放雨、污水的单一功能,就这排水功能若遇暴雨季节也将大打折扣。这种没有强大综合功能的地下通道,不仅带给后续建设如污水处理、通信、输电、燃气、供水、供热等入地工程重重困难和无穷的资源性浪费,也给自身维护改造留下严重障碍。只顾地面建设的城市是短命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要求所建的地下网络比地上部分更富有生命力和永久性。2005年6月15日,梅城连降大雨,梅县新城办事处程江居委会第八村民小组上牛岗张屋最低处水浸达60~70cm。据了解,该处位于205国道和世纪大道之间,随着城市的发展,该村周围建起了高楼,该村被包围在里面,地势比道路低2m多。以前该村有两条排水沟排水,世纪大道建成以后,排水沟被填掉了,雨水和生活污水排不出。随着房地产开发,水塘面积减少,该村一下雨就水浸入屋,每次浸水该村都要靠抽水排涝,一次就得抽3~5天

《梅州日报》(2005-06-17)。。

图18.1 都市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

(据刘美南等,200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