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岩溶区白垩纪岩溶建造特征

如题所述

区域研究资料表明[6~9],秦岭以南白垩纪陆相红色碎屑建造中,相当数量是岩溶沉积-堆积建造,特别是岩溶区小盆地中的红色碎屑建造和半岩溶盆地内某些以碳酸盐岩碎屑为主要成分的层组(段),应属岩溶沉积-堆积建造。如秦岭南坡淅川上集、马蹬和李官桥盆地的胡岗组,乃至上白垩统的红色粗碳酸盐岩碎屑建造;八面山—武陵山区的保康马良坪、恩施、建始、凤凰等盆地和江汉盆地宜昌一带的部分石门组、罗镜滩组砾岩,以及源麻盆地的方田(洞下场)组的红色粗碳酸盐岩碎屑建造;南岭山区的湖南嘉禾、蓝山、道县、广西的灌阳、兴安咸水、桂林、广东的星子等盆地的红色碳酸盐岩碎屑建造。这些都属于古岩溶建造,建造的岩石类型组合有3个特征:以碳酸盐岩的角砾岩为主,间夹砂砾岩;以碳酸盐岩的角砾岩、砂砾岩为主,间夹粉砂质泥岩或泥灰岩;下部碳酸盐岩角砾-砾岩为主,上部为砂砾岩夹细-粉砂质泥岩。前两者呈块层状,无层理或微弱粗细变化,后者略具层理,上部略具纹层构造,反映就地、近源快速沉积-堆积特征。此外,古岩溶建造厚度变化极大。如李官桥盆地胡岗组砾岩在胡岗至核桃园厚235m[10],温家坪一带仅5.9m,向西至均县石鼓关增至50m[10]。再如,宜昌下白垩统石门组底部砾岩在向家嘴厚21.7m,东至前坪、白果园、西至关庙堂附近均为1~2m,就石门组而言,自西向东从关庙堂至白果园7km内,由275m减至37m。这一带上白垩统罗镜滩组砾岩,在宜昌南津关厚达1037.6m,至保康马良坪厚656m,远安殷家冲厚27.5m。其他各地厚度变化较大(表5.1),反映在层、组、统、系上,其沉积中心由东向西移,如源麻、来凤—龙山、凤凰、金鸡等盆地,或由南向北移,如衡阳、桂林、合浦等盆地。岩溶建造厚度变化及其沉积堆积中心不断迁移,取决于古岩溶发育环境、强度和过程。

再之,古岩溶建造结构组成纵横向变化大,连续性差,缺失明显。早白垩世岩溶建造仅零星出露在宜昌附近,及仙女山、桂东南桥坪、大塘、湘西源麻等个别盆地;晚白垩世岩溶建造却广泛分布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岩溶区。这不仅反映古岩溶建造形成的复杂沉积-堆积环境,还说明晚白垩世岩溶极发育。

表5.1 南方晚白垩世溶积钙砾岩型建造厚度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