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在学术翻译上是否与日本存在较大差距?

如题所述

1.有能力从事学术翻译的人少,双语人才大多为了自身发展散落在茫茫大海里。坐在象牙塔里的翻译怎么证明你对这个领域很熟悉,翻译出来的东西内行都对的上,而不是直译呢,每个领域的翻译再设个证书? 2.外语学术刊物少。以日语为例,只有日语学习之类的语言类期刊。和中国密切相关的一些论文,同时作者要和中国或多或少有些关系才能够被翻译后刊登,比如日本跨国公司为何兵败中国手机市场(作者:东大社科研究所教授 丸川知雄 中国产业、经济问题专家)印度支那的经济发展与老挝的外国投资(作者:鹫尾纪吉 中央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某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成田拓未 同样和中国大学有合作关系)等等。因为只有被刊登,译者的努力才能被一定程度的认可( 翻译质量都很高的,日文原版来源于ciini,今天登上去发现改完版很多资料不见了) 3.酬劳不对等,让人消耗信仰值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是成书的话,需要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名号,所以大多是教授让学生们初翻,最后挂教授的名,学生……攒经验,然后表示累死累活以后再也不干了,翻商业合同去吧。一个翻译要成长,首先得活下来是不是,国内的翻译业……

从期刊角度来看 1.为了职称和各种评奖,外国引进的客座教授需要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于是才能有翻译。然而,其他辣么多要评职称的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呢,国内那么多论文还来不及审呢。 2.这条流程没有打通,如题主所言,上世纪人才的外语程度不比现在,年轻翻译交的稿只能给几个有能力的资深翻译审稿,老先生要累死了。 3.学术期刊,也就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订……虽然那么多学者和学生都想要更多的参考资料,然而这整条产业链就不是用来挣钱的,所以…综上,目前状况是就算有技术过关,已经不愁买车买房的人才愿意吐血干,一途径少需求少,二难被认可。要想在这方面赶超邻国,若不增设应用并认可学术翻译的途径,短期内不太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3

翻译这个事好像还不算学术成果,钱又没几个,有人直接回绝,有人接了活让学生干。这种状态下怎么能出好东西?还有一方面,现在不少学生自己能看懂外文(基本就是指英语),所以根本不待见翻译,无论翻译好坏。我见过的最奇葩的是,我室友看到一位教授在翻译法语文献,评论道,翻译成英语多好,干嘛翻译成中文。还有一次,我在一个群里给大家说《黎曼全集》中文版要出了,结果被回了一句:这种书翻译干嘛,看英文就行了吧。把我郁闷的不行。当然,现在仍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做着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有位年轻学者我很佩服,那就是陈华一教授。他在11年翻译了长达600页的《解析与概率数论导引》(第三版),而此书的英译本今年才由AMS出版。  

第2个回答  2018-01-03

说一个亲身经历的吧,老板拿到一个翻译基金,找了一本比较新的专著,一个学生负责一章,统稿和审阅也都是学生完成。因为大家都比较烦这种事情,毕竟和自己做的东西半毛钱关系没有,那翻译质量简直了,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我参与了。老板从头到位没过问,最后出版,译者挂的三个一点力气没出的老师,我们仅被在序言里感谢了一下。不知道其他的译著完成情况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有我们这种情况发生,但是参与过这次之后,对某些译著也就呵呵了,还不如看原著呢,起码准确一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