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中的宾语前置

如题所述

《齐桓公伐楚》中的宾语前置句:

1、寡人是征(问)

释义:我特来查问这件事。征:责问,追问。

寡人是征=寡人征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岂不榖是为

释义: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

不榖是为=为不榖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先君之好是继

释义: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先君之好是继=继先君之好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释义:(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

未之绝也=未绝之也 

”之“代她。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原文(节选):

《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先秦:左丘明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释义: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背景

原文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选自《左传 僖公四年》。

扩展资料: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桓公伐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原文没看过,帮你百度了! 1寡人是征(问)——我特来查问这件事。征:责问,追问。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岂不榖是为——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
(“不榖是为”“为不榖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先君之好是继——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先君之好是继”“继先君之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公怒,归之,未之绝也。——(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
系。
(“未之绝也”“未绝之也 ”。“之”代她。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作个人评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0-08
齐桓公
第3个回答  2017-12-19
寡人是徵,徵是索取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14-10-0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