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什么能够继续存活一百年

如题所述

唐朝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唐玄宗已经不管朝政了,玄宗怠政,朝政腐败等等等......那在安史之乱后,最最最最困惑的一点,既然唐朝在天宝年间,唐朝的政治那么灰暗,腐败等。唐军为何还能够在此组织起来,击败安禄山的军队,既然地方上节度使都是藩镇割据,怎么还会组织的起来,难道他们还一心向唐?既然节度使都是以自己利益为重,名则为唐臣,实则早已不在受中央集权控制。难道没有理想抱负大,目光长远的军事政治人物来一统乱局?(我个人认为各地节度使中应该有几个吧?),为什么啊?唐朝都这样不堪了,还能够再次组织的起来?
答:一言以蔽之,其时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唐室与各路诸侯都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招致群起围攻。
1、唐室的实力,来自于一百多年来的传承,是天下士民的天命所归。
通俗点说,天下还是在唐王朝的利益架构下吃饭的人占大多数,而并非只有皇族成员;因为一旦改朝换代,天下利益就得再分配,而那些本居高位或者能与成功者竞争的人,就会失去他本已不差的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没有绝对的实力,是很难实现改朝换代的,特别是那些传承已久的朝代。
比如,周室在春秋之后就孱弱无比,汉献帝虽自家难保却还能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要改朝换代,既要有野心,又要有实力。安禄山就是这种人物,他不仅有野心,还是三镇节度使,实力超群,而且还出其不意,但除非他能实现“斩首计划”,能一下子将皇族来个斩草除根,否则是难以成功的。
当年东晋就是皇族成员在江南建立起来的,按理说江南是东吴故地,晋朝统一没几年,江南实力派为何不自立门户?因为东吴皇族已不复存在,其它大族没有绝对实力,谁都不服谁,所以唯有立晋朝皇族成员——这就是天命所归的含义。
后来北宋灭亡后,赵构能迅速组建起新的朝廷,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即使安禄山“斩首计划”成功,天下也未必是他的,各地诸侯群起混战是难免的。这主要还不是其它节度使也有不俗的实力(当时唐朝对节度使的控制还是挺严的,安禄山是很特殊很另类),关键之处他是个胡人,让众汉人节度使承认他是天下共主,当时还没有这个可能。安禄山就好比东汉时从凉州来的董卓,实在是另类,所以再出现一个“十八路诸侯联盟”来对抗安禄山的可能是非常大。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唐玄宗逃去四川,太子即位,在朝廷还稳定的情况下,其它的一些节度使如郭子仪、李光弼,即使原来跟安禄山相比的实力很有限,也能在朝廷大义的旗帜下壮大起来。唐室在此不仅拥有道义的力量,还是组织动员的力量。
但由于各地节度使的实力得以充实,安史之乱后的唐室,也无力对各地节度使进行裁削,藩镇割据的局面便形成了。
2、在地方上割据的节度使,没有哪个有超强的实力。
在安史之乱中发展起来的节度使,实力毕竟有限,即使野心再大,也还知道安史的前车之鉴;而且现在已经取得的地位,其实就是独立王国,也能传子传孙,如果唐室(或其它诸侯)不动他这个利益,他也乐得其成。现在还不是争夺天下的时候,但实力还是要继续增长的,将来天下大势变动时,自己或者后代也有机会。
因此,直到黄巢起义前,除了唐室要收权收钱造成的反叛,以及各诸侯间的争端之外,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是相对平静的,春秋时期的那种争霸战争难以出现。
黄巢所代表的农民起义,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也只有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比安禄山好不了多少,虽然攻破了长安,但皇帝还是走了。其实,即使皇族被他来个斩草除根,他还要面对比安禄山时更强大的诸侯,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不过,他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那种制衡局面,给那些有实力(或者是保存了实力)的诸侯创造了机会,这也包括了他原来的部下朱温。
至此,唐室的威望彻底衰落,天命所归逐渐被国祚将尽的意识所取代,因为此时谁都知道唐朝将要灭亡,不及早准备,不先下手为强,现在已得的地位与利益也会失去。
最终是朱温结束了唐朝,但这时天下未平,各路诸侯还非常强大。果然,他建立的梁朝很快就灭亡了,而他的对手李克用就是在恢复唐室的大义下实现,当然唐皇族已灭,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同样的,当时还是天下未平,直到宋朝才实现了不完全统一,而
宋朝之前的五代都是唐朝割据局面的延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5

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

一、经济方面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在唐玄宗的领导下开创了开元盛世,当时的唐朝算是进入了全盛时期,全国经济迅速发展,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对其疆域的控制力直线下滑,最直观的就是丢失了许多经济繁荣的地区,像河北、河南等地。但其成功的控制并维持住了江淮一带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唐朝后来继续存活一百多年的直接原因。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淮一地的财政收支算是给危在旦夕的唐朝喂了一颗定心丸,直接祈祷输血救命的效果。唐朝保命之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各种税制改革,使得财政收入得到增加,中央权力得到强化,从而有了继续存活一百多年的资本。

二、政治方面

安史之乱从本质上讲,不是外敌入侵,也不是农民军起义,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权之争,属于内部矛盾,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不管是安禄山还是史思明,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安禄山起兵时,也是打着“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这些当时妄图分割唐朝的势力众多,但谁都不附谁,形成了一种相互牵扯的状态。这给了垂死的唐朝喘息的机会。也算是唐朝还能存在一百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八年安史之乱,的确给大唐王朝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困局,但不是死局。

三、军事方面

安史之乱的叛军主要是由当时镇守边关的雇佣军组成的。唐朝在镇压了叛军后,震慑住了其余妄想叛乱的藩镇。他们发现这个王朝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实力依旧不能小觑。更关键的是,唐和藩镇都面临着共同的外来敌人。这也让双方的关系趋于一种微妙的稳定。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意识到藩镇的不可靠,有意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从而诞生了神策军,这也为后来一百多年的唐朝的稳定建立了军事基础。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故事

公元755年,正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当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15万反唐。当安禄山被唐朝压下去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接着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八年,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众更是饱受摧残。战火燃烧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人杜甫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安史之乱拖垮了唐朝。此后,唐朝由盛转衰,颓势难以挽回。然而,就算日趋衰落,可唐朝仍然持续了150年之久,直到907年朱温篡唐,才正式宣告覆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05
安史之乱真正衰弱的是李姓皇室的威严,唐朝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只是大臣和藩镇不服你了,尤其藩镇割据,皇帝能掌控的兵没多少了,但是因为各个藩镇都有自己的心思,都在存储力量,谁也不敢说靠自己一个藩镇力量能挑掉其它人,就这样唐朝在各方默契下又活了100多年,而且后期还出现了两次中兴,可惜又被儿子孙子给败掉了,到最后皇帝不如狗
第3个回答  2017-03-21
唐室的实力,来自于一百多年来的传承,是天下士民的天命所归。通俗点说,天下还是在唐王朝的利益架构下吃饭的人占大多数,而并非只有皇族成员;因为一旦改朝换代,天下利益就得再分配,而那些本居高位或者能与成功者竞争的人,就会失去他本已不差的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没有绝对的实力,是很难实现改朝换代的,特别是那些传承已久的朝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