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干支表示时辰

注意 是干支
补充一下,不是简单的 子时.丑时....要更详细的.比如壬辰. 就是说辰时范围太大了(有两个小时),怎么更精确地表达

仍然没有答案..我要的只是时辰.所以年,月,日的都不用了.

算了.我自己来吧.

用 日上起时法 来算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日上起时法: 附表九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戌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0甲子 1乙丑 2丙寅 3丁卯 4戊辰 5己已 6庚午 7辛未 8壬申 9癸酉

10甲戌 11乙亥 12丙子 13丁丑 14戊寅 15己卯 16庚辰 17辛已 18壬午

19癸未 20甲申 21乙酉 22丙戌 23丁亥 24戊子 25己丑 26庚寅 27辛卯

28壬辰 29癸已 30甲午 31乙未 32丙申 33丁酉 34戊戌 35已亥 36庚子

37辛丑 38壬寅 39癸卯40甲辰 41乙已 42丙午 43丁未 44戊申 45己酉

46庚戌 47辛亥48壬子49癸丑50甲寅 51乙卯 52丙辰 53丁已 54戊午

55己未 56庚申 57辛酉 58壬戌59癸亥
传说黄帝时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天 干 与 地 支

一、 天干
1、天干五行属性
甲乙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2、 方位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3、 干四季
甲乙属春、丙丁属夏、庚辛属秋、壬癸属冬。
4、 干化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5、天干配身体
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齿舌、戊己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主胫、癸为足。
6、天干配脏腑
甲为胆、乙为肝、丙小肠、丁为心、戊为胃、己为脾、庚大肠、辛为肺、壬膀胱、癸为肾,单为腑、双为脏。
二、十二地支
1、十二支阴阳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2、十二地支与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3、十二支与方位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故为四季土。
4、十二支与四季
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
5、十二支与脏腑
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小肠、辰戌胃、丑未脾、申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膀胱。
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
6、十二支与三合局
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水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7、十二支与六冲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因都处在互对的位上,故又称"对冲"。相冲就是相克。
8、十二支与相害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相害意为受害、被害。也有相克之意。
9、十二支相刑
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为持势之刑,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为无恩之刑,辰午酉亥为自刑。
10、十二支与五行长生帝旺
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
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酉、墓在戌。
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丑。
水土长生在申、帝旺在子、死在卯、墓在辰。
11、十二支与月建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12、十二支的五行旺相休囚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13、十二支与月破
月破即是月建对冲的地支,如正月建寅,寅与申相冲,申为月破。
14、十二支与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