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湖的澄湖渔业

如题所述

提起澄湖,远没有太湖、阳澄湖那样有名,但作为全市最大的养殖湖泊,这里可是苏州的重要鱼仓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澄湖通过走生态养殖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在鱼种放养、苗种培育、捕捞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已成为我市渔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澄湖面积5.75万亩,平均水深1.83米,1973年专门建立了澄湖养殖区,实行规划、放养、捕捞、销售、管理的“五统一”。长期以来,澄湖实施“三不、两无、一靠”养殖模式,即养殖全过程不施肥、不投饵、不用药,全湖无围网和网箱养殖,全靠摄食湖区天然生物饵料。
前身为苏州市水产养殖总场的苏州水产养殖场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澄湖的养殖,2008年,完成产量3150吨,创产值2000万元。而自1999年以来,湖区至今未出现过蓝藻,下游水体水质综合指标好于上游。公司总经理王志林自豪地说:“我们不仅养好了一湖鱼,更保护好了一湖水。”
优化放养 “三不两无一靠”叠加“五改” 传统养殖模式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但也存在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和应对市场慢等弊端。要实现增产增收、保障供应、改良生态、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目标,必须改革传统养殖模式,使其更科学。
如何转变?王志林他们把突破口放在了改革鱼种放养上。具体为“五改”:
——改鱼种春季放养为冬季放养,提前在上年的12月份结束鱼种放养,克服鱼种在春季放养时体质弱、易生病的缺陷;
——改每年经验放养为根据渔业资源状况放养,根据澄湖的渔产力和湖区上年的鱼类长势及捕捞产量,确定全年鱼种的放养量、规格和各类鱼种的比例;
——改放养一种规格为放养大、中、小多种规格,形成了6代同湖的格局;
——改单一放养常规鱼为常规鱼和特种品兼放,放养品种已达9种;
——改只放养鱼种为鱼种放养与增殖相结合,确定优质野生鱼类自然繁殖区。
王志林说,“五改”提高了澄湖渔业资源的利用率,特种水产品收入增加250万元,澄湖平均亩产达55公斤。
科技兴渔 七处水质观测点掌控一举一动 生态养殖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在苏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两个特别的办公室,一个是澄湖渔业资源调查室,另一个为水产实验室。“可别小看了它们,澄湖鱼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区系构成和演变情况,它们全掌握,这是第一手的资料,为澄湖渔业的高产、稳产、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王志林说。
像水质观测点,整个湖区便设有七处,一年要进行多次数据采样,全面掌握各阶段尤其是转温季节的水质变化情况。同时,选择相关鱼种打好标签,动态跟踪鱼类的长势情况,从而制定最佳捕捞期,并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更为可喜的是,公司根据澄湖鱼类资源和鱼种放养需要,新建了2000平方米工厂化繁殖设施和50亩苗种培育基地,开展了翘嘴鲌、黄颡鱼等鱼类的繁殖试验,鱼苗产自湖里,最终又放回湖里,保证了质量。 2008年,公司繁殖翘嘴鲌鱼苗2000万尾,黄颡鱼鱼苗800万尾。在满足澄湖放养的同时,每年约有2000万尾人繁优质鱼苗销售到澄湖周边和外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渔民50户以上,使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
而与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的“黄颡鱼高效无公害养殖配套技术推广”和“黄颡鱼工厂化繁殖及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示范”的研究,对提高黄颡鱼品种繁育、养殖的科技水平,提升周边地区的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渔民收入都有较大促进作用。
均衡捕捞 冬捕“剃头”变成全年“梳头”上市 “养不养得好”,只是养殖的第一步要求,“卖不卖得出去,并且有个好价格”,则是养殖效益的最终体现。而这与捕捞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王志林说,澄湖原来采取的是春放冬捕模式,就像是“剃头”,造成的局面是冬天一捕湖里全空,造成资源的不均衡和浪费。澄湖采取“冬季一次放养,全年均衡捕捞”的模式,好比是“梳头”,捕捞时间按照“以鱼类最佳长势和湖区生态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参考,捕大留小,均衡上市”的原则,从鱼类规格、长势、价格、市场和季节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取消了冬季大捕捞,实行春、夏、秋季天天小捕捞。
具体操作上掌握好“三多二减”,即春夏季节多销填空当、市场看好多销抓效益、长势缓慢多销促生长和繁殖季节缩小捕捞范围减少捕捞量、生长旺季减少捕捞销售量。通过这样的捕捞改革,在水产品上市高峰时让出市场,空当时弥补市场鲜鱼空缺,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稳定了价格;既克服了以往冬季一次捕捞时湖泊自然饵料前期利用不足,后期供应不够等缺陷,又调节了市场需求,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对捕捞的工具也进行选择和改进。在澄湖主要保留踏网(团网)和渔簖(迷魂阵)两种捕捞工具,并放大网目规格。取消对资源(特别是幼鱼资源)杀伤性强的丝网、滚钩钓等捕捞方式和工具,保护湖区物种多样性,保持湖泊可持续发展。
强化管理 八成半以上的鱼都能回捕 王志林说,管理出效益,尤其在大中型湖泊养殖生产中,管理对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实力是关键的举措。
澄湖水面大、周围河流密布、过往船只频繁,港口拦鱼设施时常遭破坏。因此,在澄湖的管理上,首先在港口上要看好一扇“防逃门”。
澄湖养殖开始10余年间,放养鱼种平均回捕率仅20%-30%。后来,为提高围捕率,对港口濂箔进行了重点整改,改竹箔为网箔,并将网目统一加大到3.5cm,网线从12股增粗至21股。同时,改“一港单濂”为“一港双濂”,变“手工扳放”为“自动浮门”,提高效率,减少逃鱼。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收效,鲢、鳙鱼的回捕率已达85%以上。
澄湖属跨界水域,涉及两市一区的五个镇,在实现“关门养鱼”的同时,必须保证湖区秩序稳定。为此,湖区成立公安警务站和渔政分站,打击偷鱼歪风。通过渔政、公安、场部和港口齐抓共管,澄湖的湖区秩序逐年趋向稳定,偷鱼等违法案件逐年减少,2008年查获的案件数比1998年前下降了80%。
通过产品管理,澄湖已被列为苏州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八只主要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年提供有机商品鱼3000吨。但澄湖水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生态养殖的效益仍未充分显现。为此,王志林他们正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品牌。 2007年,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生态鱼餐馆和垂钓休闲中心”,全年客流量已达3万多人次,全年消费水产品30多吨,进一步扩大了澄湖水产品的影响,促进了澄湖生态养殖的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