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一定要是这次放寒假时看的,600字以内,初一水平!谢谢!!!!

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易中天教授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后感:仁爱是发扬扬道德的基础。有了仁爱就可以培养“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于你所在的国家、团队、和家庭,就能对家庭、团队、国家负责任。就有“泛爱众”(《论语》学而第一)的博爱思想。有了博爱思想,才会“周急而不继富”(周济或帮助急须帮助的人,而不承受现有的财富)。有了“泛爱众”的搏爱思想,就能发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就能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并能保护自己的权利。把西方的博爱的道德观融入到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之中。读孔子不仅懂得“仁爱精神”,还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懂得如何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如何发扬六种品德,如何防止出现六种弊病(《论语》第十七章“六言六蔽”)。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 易中田教授说: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后感: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从孟子所倡导的“义”所想到的,人们有一万个理由来表彰“见义勇为”者,却没有丝毫理由批评“见义不为"者。不能相信不讲社会成本的“舍生取义”。同时,也要对“义”有个诠释,孔子所说的“义”是“忠义”、“大义”、“道义”、“仁义”。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对曹操的“小义”,大义报国、小义报恩。至于不讲“利”与“害”的小义就更不可取了。当代青年人为朋友、为哥们的“义气”犯罪行为,正是不能全面理解“义”的内涵所产生的后果。因此,理论工作者向社会传达“义”的信息时,有义务诠释“义”的真实而全面的含义,才不会误人子弟。) 这个“不言利”的故事正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修正。也正是孟子为推行“仁政”用“不言利”思想,麻醉人民愚弄人民,使人不知为己,一心为公的核心之处。“为己”、“为公”是东西方道德与价值的核心区别。这是个误会,人们不应该把“为己”和“为公”对立起来。人们常说:没有小溪无以成江河,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正是对“为己”与“为公”辩证统一认识的形象生动地比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把“为己”和“为公”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重要。今天宣传孟子与梁惠王这段“不言利”的对话,害多利少。另外,人们读经典我认为,应当把孔子思想和孟子以后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论语》中的“六言六蔽”就是使人聪明的精华。而孟子所提倡的“不言利”、“法先王”、“人性善”就是糟粕,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百姓都是一种欺骗和愚弄。正如易老师在《帝国的终结》一文中所分析的,历朝历代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 易中田教授说: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读后感:上善若水,夫惟不争,故无尤。以我不争,故无人与我争。顺其自然。 易中天教授说: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读后感:像庄子这样对待人生,社会还能有今天的文明吗?但是,还是笑面生死为尚。 易中田教授说: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后感:从这段《读墨得力行》中可以渗透出墨子的“兼爱”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渗透出孟子是反对人人平等的。遗憾的是这一比欧洲找一千多年人人平等的思想,却没能在中国生根,而是去了欧州发芽,并成为今天西方人反对中国人权的武器。 易中田教授说: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后感:韩非说得没错。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与“害”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这种利害关系是符合人“索取”的本性的,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有利则合,有害则分,无利无害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我不能不重申“善”与“恶”的人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天主教和孟子的影响下,把“善”和“恶”错误地认为是人的本性。所谓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属性。而“善”和“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所形成的概念,有益的就称之为“善”,有害的就称之为“恶”。它是后天形成的概念,所以“善”和“恶”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易老师所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俩既对立又统一,它统一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是属于人的后天的社会属性。所以,每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即所谓人的社会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可以教育成好人。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你?孔子说:“食色,人之性也”。“食”就是人对物质的需求,“色”就是人对精神的需求,需求产生行为,所以,人的本性就是“索取”。正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所以,《韩非子》这一经典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值得一读,很有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孔子在《论语》第十七章中告诫仲由,发扬六种品德,如果不喜好学问,就会带来六种弊病——“六言六蔽”。详见我的《六言六蔽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和《人性——21世纪人类必须统一认识的思想问题》) 易中天教授说: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读后感: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走自己的路。(读后感:我的体会是,易教授的体会“超凡脱俗,比经典还经典”。对全面弘扬国学和东西方道德观价值观的交融都是有益的。对思想文化不能“独尊”。“独尊”就会堵死。就会变成死水一潭,中国历史正是从汉朝起,独尊儒家之术,造成社会两千年的周而复始的停滞不前。今天已经开放,应该允许多种思想文化并存。把思想堵死,社会就不能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6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 观后感

《百家讲坛》,顾名思义就是讲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情。在这几年来,受到了很多听众的赞扬,这几天,由袁腾飞教授讲的《两宋风云》便拉开了序幕,这一个节目主要讲了:

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曾雄心壮志想要当个好皇帝。但是宋徽宗只是一个艺术家,他既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不懂得如何识人辨才,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奸相辅政,宦官掌兵,这些贪官佞臣们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并利用宋徽宗的各种爱好,乘机勒索百姓。宋徽宗爱好奇石异木,于是全国上下大兴花石纲;宋徽宗崇信道教,于是满朝文武皆穿道袍;宋徽宗贪好女色,宰相王黼竟然领着皇帝去逛妓院。这样的皇帝,最终便导致了北宋时代的灭亡。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做某一件事情都要认真仔细,不能一知半解,导致事情以失败而告终。

以后,我还要继续关注《百家讲坛》,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是永远也翻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人和事需要我们来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来讲解更多历史上的故事。《百家讲坛》虽然是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以后播出的,十分疲倦,但对于这时的我来说,能够看到这样好的老师来为我们讲解古代的事即使不睡觉也很值得。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也及时收看一下《百家讲坛》,它对大家对历史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第2个回答  2010-02-24
孔子是学习学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