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中国的一日三餐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据有关记载:“商朝制定了两餐制,早上进一餐,大约是今天7-9点,叫‘大食’;一餐是下午,15-17点左右,叫‘点心’,吃两餐的时间是惯例,也是公认的时间专名。”关于用餐制度的官方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论语》“时吃时不吃”,说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人们的饮食有一定的规律。到了秦朝,普通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或“石三”,时间是早上;第二顿饭叫“鲶鱼菜”,大概是下午3点到5点。当时人们的理解和解释被称为“圣贤与百姓共耕共食,白手起家。”意味着只要你一天用过两顿饭,就意味着一天过去了。汉唐时期是中国三餐习俗建立和巩固的时期。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在听说刘邦要当关中王时,愤然下令:“天天赏士卒”,由“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三餐”,以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刘邦得知项羽的做法后,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三餐”。刘邦率领大军乘势而上,攻下天险,最终击败了项羽。汉初,一日两餐与一日三餐齐头并进。汉代宗室子弟和贵族一日三餐,皇帝一日四餐。这种饮食习惯因人而异,是中国传统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汉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古代称之为“三餐”,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好处。研究表明,唐末五代时期,敦煌人有饭间加餐的习惯(高其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方回《古今考》卷十八曰“今东南省,争食养民两顿饭多,中午一点心都没有。”

至今日,午餐在豫西南偏远山村仍被称为“点心”;与河南省相邻的陕西商洛,也习惯把午餐当“吃零食”来吃。于是,一日三餐就成了汉唐时期流行的用餐制度。我国中原地区一直沿用一日三餐的饮食习俗,但城乡之间的用餐制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居民根据工作生活需要,一日三餐,相当规律。他们大多数人早餐简单,午餐和晚餐有各种各样的饭菜。农村人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农忙时间安排饭菜。民间有句话:“忙三顿饭,闲两顿饭。湿吃干吃。”这句谚语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的日常饮食习惯,即农忙季节一日三餐,以米饭、馒头、面条等硬而饿的食物为主餐。淡季一天两餐,以米汤、红薯、汤面等稀软的饭菜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2
古人从一开始的一日两餐将过渡到了一日三餐。而一日三餐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而是作为贵族的特权,借由这种行为来标榜贵族的身份。
第2个回答  2021-06-12
都是在商夏的时候,那个时候来说很多的吃喝就是开始了,所以我们也就比较好的,很好的拥有自己这样的生活观。
第3个回答  2021-06-12
汉朝,因为汉朝的时候农业发展很快,人们的劳动时间增加,饮食次数也增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