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合与深化的方法和策略

如题所述

一、要了解知识如何进行整合,首先我们要知道知识的组成要素是什么?

1.概念:《概念图》作者将概念定义为在事件、对象中感知到的规律或模式,或者是一种由符号指代的对事件或物体的记录。

2.事实和人工制品:用事实这一术语来表示一个有效的记录

3.命题:两个或者更多概念用连接词联系起来时。

4.原则:是概念间的关系,它表明事件或物质是如何运行的,或者他们的结构是什么。

二、我们的学习方式又被分为什么呢?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就是一个新的信息被联系到个体的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过程。但是,学习者必须有意识的选择这样去做。学习者必须主动寻求把新的信息与他已有的认知结构整合起来。意义学习要求后续的努力,学习者必须选着把这个词的概念和命题上的内涵实质性地与他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

意义学习相比于机械学习有四大优势。第一,通过理解性学习获得的知识可以保留更长时间——通常会更长。第二,归并得到的信息导致对被归并者更准确的认识,于是是的后续的学习更加容易。第三,那些归并以后湮灭掉的信息仍然有效果,使得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框架。第四,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意义学习获得的信息能够用于大量的新的问题和新的情景——知识的可转移性更高。

三、概念图是一个“认识清楚学习者已经学到什么”的非常强有力的工具,包括发现错误的认知结构、误解。

为了保证效率,先行组织者必须满足以下两条:1.学习者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关的已经存在的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一定要识别出来;2.新知识正确的组织和顺序一定要安排好,以使学习者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可以把新知识与已有的概念与命题联系起来。

四、V型图的知识元素以及他们如何相互联系的。

1.世界观:激励我们去行动,去构建问题并寻找答案。所以我们把焦点问题放在V型图的顶部中心。

2.理论:V型图左侧提炼理论。

3.原则:它们是描述事物如何运作或者如何表现出结构性的。

4.构想:构想是指事件或者对象中不易观测到的表示规律性的想法。常常表示为两个或更多个以随意方式连接的概念。构想不同于原则,因为他们不能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事物是如何表现出结构性的。

5.概念:我们将概念定义为事件或对象中感知到的规律或模式,可以用标签来指定。

6.事件或对象:事件是发生的事情,如生长、吃、跑、战争等。对象是一些“原料”或物质,如植物,泥土或杂草。宇宙中的一切,要么是事物,要么是对象,并且所有的事件都包含对象;甚至,再某种程度上,能量的形式上变化也包含着对象。因此,在V型图的底端,我们把经验与现实中的片段连接起来。人类所有的意义构建都要固定在他们经历的事件或对象上,或者从其他事件或对象中总结的隐喻上。概念帮助我们去感知事物和对象的规律,并且有时候,我们会给这些规律赋予新的标签,形成新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概念和原则的功能性框架的话,我们很难去构建新知识。

7.实验:是由研究这创建的时间,而传统的实验则需要我们观察“实验”事件和控制事件。它要求除了一个实验变量以外,所有被观察到的因素都应该是相同的。我们在实践中梭观察到的记录的不同之处,允许我们根据实验变量对被研究时间的影响来验证“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如何记录并且转化记录取决于我们进行验证的假设部分。假设也被称作“预期的知识主张”。

8.记录:指我们观察事件或对象时收集到的文字记录。它可以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秒速,如每一类事物的数量,也可能是仪表的读数、计算机输出的东西或其他复杂仪器记录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希望回答的问题以及知识V型图左侧的所有元素来选择记录什么。

9.人工制品:是关于人类活动的记录。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制品发现规律并预测未来。

10.记录转换:通常,我们不是直接从“原始数据”或者观察时收集的记录中构建知识。而是要对新数据进行一些转换。记录转换应当在构想、原则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取决于我们所希望回答的焦点问题。原则帮助我们组织数据,从而显示出在应用这些原则后期望获得的模型或关系。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