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面对列强,怎么弱小的太平天国敢比清朝勇敢?

如题所述

清朝——对外妥协之代名词,卑躬屈膝换取生存

从清军入关到宣统帝逊位,大清享国268年,共10帝(入关后算起),是仅次于唐朝、明朝的第三长寿王朝。268年中,大清无论处在巅峰状态还是衰落期,一旦外来压力过大,往往采取妥协方式,以此延续国祚。康熙、雍正时期,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等,中国均让出部分领土。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是逢战必败,逢败必出卖权益,甚至割让领土。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斗,清朝一见到列强就得吓得腿软;只要列强持强硬政策,或扬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时,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谈判桌前,在列强拟好的条约上签字。可以这么说,清朝不敢惹列强,慈禧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便是证明。

太平天国——愿意平等往来,但绝不妥协,否则战斗

从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湘军攻破城池,太平天国在天京呆了11年。以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为标志,太平天国可分为前期、后期两阶段;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相对清朝而言弱小很多的太平天国却坚持中外平等往来,绝不向其妥协求和,更别谈出卖主权了。吴如孝守镇江时,美国舰队不听劝告,强硬闯入军事重地,吴如孝下令开炮,将其击伤,“江防重地,不准擅入,否则必开炮轰击。至于国事会商,不论水陆前来,准止边关传奏,候旨宣夺。”李秀成东征时,列强偏袒满清,太平军直接将其吊打,“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李秀成自述)黄呈忠守卫宁波时,无视列强“不设防”之威胁,并武力抗衡。刘官芳守金坛、黄文金守湖州时,虽然兵力弱小,可依然与列强死战到底,还赢得胜利。

立国理念、战略处境之差异,清朝与太平天国外交政策迥然有别

太平天国对外态度强硬,清朝则妥协求和,这与两者立国理念、战略处境之差异密切相关。太平天国,纵使它有数不清之缺点,可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在对外关系上确实做到了维护主权、捍卫尊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之精神。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时,秉承着“天下男子均为兄弟之辈,天下女子均为姐妹之群”之信念,主张天下各国应该平等往来,彼此相互尊重。对于西方,洪秀全认为它们也是“天父”之子女,是我们的“洋兄弟”,有着共同的“祖宗”。既然是兄弟,就得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哪能仗势欺人呢?当然了,在洪秀全心目中,他还是认为中国之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管,不容外部势力插手。正如李秀成《自述书》中所言:“天王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定,天下大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可见洪秀全不但主张平等往来,还不容许外部势力插手内政。

洪秀全建国时主张平等之理念,自然是太平天国反击列强,维护民族尊严之主要原因。不过,还有一个非常现实之因素,即是太平天国控制区域正好是清政府同意向列强开放通商之处,两者必然会因此问题而冲突。安庆陷落,皖省地盘基本落入湘军之手,江苏、浙江、上海等富庶之地成为太平天国继续战斗之资本,而列强又想在此搞特权,践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所许诺之条款。如此,冲突难以避免,太平军势必要强力回击。《太平天国史卷六十二》记载戴王黄呈忠在宁波复英法公使之一封信:“本主将等北剿南征,无非欲得疆土,如镇海滨海小邑,弃之无妨,宁郡何能擅弃!本主将为臣下者,有一分力,自要尽其一分,如其与清妖争斗不胜,即弃之再为缓图,断不能擅自弃之也。”可知,太平天国与列强争夺富庶地区,持强硬态度,以捍卫权益。

与太平天国相比,清王朝之立国理念、战略处境决定了它不可能对列强持强硬政策。清朝入关以来,虽然屡屡强调“满汉平等”,可实际并未做到,满汉矛盾一直都存在且十分尖锐,只是有时被某种盛世景象所掩盖而已,但终有一天会爆发。所以,清朝从未放松对汉人之警惕,汉人不能迁往东北、西北等关外龙兴之地便是最有力证明,因为这是清朝一旦战败,最后保命生存之资本。鸦片战争惨败之后,国内矛盾尖锐,各类起义运动风起云涌,而西方列强又虎视眈眈,清朝战略处境相当被动。

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入侵、沙俄南下同时出现,清朝可谓是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差点被灭国。从威胁程度上讲,列强只是想攫取权益,为肘腋之患;太平天国则是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灭掉满清,是为心腹之患。所以,清朝权衡利弊,对外妥协,对内强力镇压。正如恭亲王奕欣所言:“发捻为心腹之患,俄国是肘腋之患,英国是肢体之患,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综上所述,由于立国理念、战略处境之迥异,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天国强力回击西方列强入侵,死战到底;清朝则不断对外妥协,甚至不惜出卖主权,以此延续国祚。就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之角度看,太平天国要强于清朝,这是事实,应当承认。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欢迎留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