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买得起房子?

如题所述

中国的房子贵不贵?怎么会不贵?就算是按绝对价格,国内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都不亚于东京、纽约、伦敦等著名的高房价城市,放在全世界来看都是很贵的房子。与人均收入一比更是贵到飞起。前面几个城市市民人均收入七八万美元,国内这几个才多少?至于房子为什么这么贵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涉及,只简单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还能“买得起”的几个因素。首先政策上就歧视无房人群,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设置种种障碍,你不买房,许多地方都会受到为难,国人买房的“动力”比老外大很多。真外宾体会不到这点,会比较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买房。另外法律保护不了租房者的权利,这点真外宾也是在他们那边见不着的,哪个房东敢随便往外赶人?中国的买房者里因为各种原因,咬着牙也要买房的比例比国外高太多。城市和城市周边又无法像国外一样买小块地块自建,当然就只能去买贵价房子。由于过去的若干年里,房屋基本上是在持续升值,房屋持有者的财富在帐面上一般来说是增加了的,落袋为安的比例也不小。这让国内的普通住房相比国外来说,多了一种投资,说难听点叫投机属性。当购买一种物品被视为赚钱的手段的时候,藏獒、茶叶、核桃、比特币这些东西都有人大把出钱买,何况那么大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当然会有更多人咬牙买房。类似的想法也不止中国人有,八十年代的日本人也这样想过。日本的房价怎么会跌?就算日本的房价跌,东京,这么大的城市,怎么可能会跌?几年以后事实告诉他们,一亿日元公寓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房价不会严重脱离收入水平太久,长期还是会回到5-10年平均收入的一个较为合理的价位上。在购房过程中,中国人的购房方式真外宾也很陌生。在他们那边,就算是租房,比如说在日本租政府运营的公租房,几乎无保证金,都会审查你的收入。一般来说,不租给你租金超过你收入1/4的房子,以免影响生活质量。租房都如此何况买房?银行上回被房地产泡沫狠狠地弄了一顿,没死的也脱了几层皮,胆子小得很。需要按揭买房者证明他自己有稳定的足够的偿债能力,比如大中型企业的正社员等等。日本人倒是一般不用首付,不过如果要支付一大笔钱的话,同样要证明这笔钱的合法来源,比如说自己逐渐存起来的,或来自赠予且交完赠予税了。所以真外宾在理解一些中国”刚需“用户的买房方式时有点困难,父母出全款,或者父母出首付他还月供,甚至是父母出完首付和他一块还月供,因为月供已经占到他收入的一大部分,银行还很配合,这样的买房实在是难以理解。按他们的标准,这种收入不可能买得起这种价格的房子。中国人集全家之力,做到了”买得起“,但这种”买得起“是因为使用了非正常的购买方式,有如过节前借钱并刷爆信用卡买大件一样,这是透支过去未来的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换来的”买的起“,而不是因为这个大件不贵。真外宾可以看不懂,但作为国人如果也装不懂,那只能说太打肿脸充胖子了。非自住纯投资的炒房客得利于国内目前房产管理制度不清晰,房产税制度未出台,购买和持有多套住房无需付出太多的额外成本。加之房价之前都处在上升通道中,使得他们购买房屋的意愿比国外的强烈,资金也较易解决。归根结底,国内以低得多的收入,硬买不低于发达国家价格的房子,是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买得起”,用尽手段也要“买得起”的结果。外宾理解不了很正常,我们知道外宾为什么理解不了也正常。如果非说房子不贵,买房很容易,个例或许有可能,大部分国人不是这样的,装外宾没什么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现在国人买房并不是因为真正需要房子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资产投资吧。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敢问现在有多少家庭没有房子住呢?再差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吧。只能说那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是真正需要城市里的住房;那些从小城市移居到大城市的,是真正需要在新城市里的住房。但这并不代表人们没有住房,只是在移民的过程中,在新的区域产生了新的需求而已。另外房子是一种资产,你普通人有一定积蓄后,是拿去存银行?买股票?投黄金?炒期货?都不能够是稳妥的保值方法,那么多买一套房自然成了一种最好的资产投资方式。我们撇开投机性购房不说,这种资产在能稳定升值的同时还能创收,比如出租。而且很多时候一套房子确实也满足不了自住的需求。中国人都喜欢以大家庭共生,但现代文化又不太乐于几代人共同住在一套大房子里,那么自己的小家一套、父母一套、岳父母一套也就成了一种基本配置,一个家庭只拥有一套住房也是远远不够的。再说租房,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住房的稳定性特别重要,谁都想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可以安安心心地被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用担心随时被房东赶走。有了稳定的住房才能保证后续稳定的家庭和工作的安心。所以说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因素。就我个人而言,出生在某二线城市,后移居上海,家里有一定投资意识,从九十年代起有点积蓄就在老家买房子,加上家里在其他城市的购房(比如旅游和养老需要),家里的住房一天住一套都不会重样的,所以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感受过缺房子的感觉。但也并没有觉得房子过多,因为每套房子都有他的作用,比如给爷爷奶奶住的、外公外婆住的、避暑住的、度假住的、自住的、原先单位分配的、父母出租创收用的(父母退休工资真的很少)、因我搬到上海在周边地区为父母养老用的等等。我结婚后加上老公家里的房产,今后留给我们孩子的住房起码都是10套+吧,那时候还会有人说买房吗?那时候房子就是一种单纯的储蓄了!还会担心高额的房产税。但现在把房子卖掉又能干什么呢?现金不好投资就是一种贬值。人说京沪房价永远涨,在已经这么离谱的房价面前,面对我们在上海的一套小房子,我都还想有能力的话再在上海买一套,并不想置换。一方面房子是一种资产;二方面来到一个新的城市,相当于重新搭建自己的住房体系,就像前面说的,对一个家庭而言,一套房子真心是不够住的,比方父母来的时候多套房灵活机动也会方便很多不是吗?然后又是一种轮回,在一个新的城市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1

         这是由一种意识(或曰价值取向)撑起来的透支型消费。对国家来说,这种意识是一种莫大的资源。什么意识呢?简单讲,就是在两千多年农耕文化的浸润下,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有了自己的房产(过去还得有地)才算安身了的思想。即使他本人不具备这种意识,他父母也具备;即使他父母不具备,他岳父母也具备;即使他本人、父母、岳父母都放过他了,他的同学、朋友受他们的父母岳父母影响也有这种意识,并不停传递给他。完全不被忽悠的中国人是不存在的。这种意识就被国家和地产商利用了。其实也有好处。对多数有稳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难受一两年也就捱过去了,虽然从此被绑缚住,但是也乐在其中,尤其在嘲笑未被绑缚住的同志的时候。媳妇更爱我了。单位领导也觉得小伙更踏实了。国家固然乐得社会稳定。中国人类似的意识:惟有读书高、好男不当兵。前者也是由一千多年科举制度浸润而成的。这就是一件好事。中国人即使饱暖都有问题,仍千方百计保证子女受到教育。表现在:尽管中文较西文繁难,但中国人在中古时期的文盲率仍远低于西方(西方几乎百分百文盲,绝大多数语言在近代以前连文字都没有)。后者则使得宋以后的中原人在与蛮夷的军事冲突中长期处于下风,即使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也不一定醒悟。中国人买得起房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数家庭都有点积蓄,但中国的投资渠道严重缺乏,金融产品不靠谱,创业需要的要素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中国家庭剩下的唯一的投资渠道也就置房了(其实扯淡呢投毛的资啊,贵的时候你又不卖!)。中国人买房的表象之下,其实是大家(自以为)在得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