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哪些方面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题所述

浅论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障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状,在阅读教学中具有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运用一定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可以达到训练目的。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训练;障碍;条件;方法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否则就不能同现代化建设接轨。的确,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结合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些体会:

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换句话说,是别人没有想过的,你这样想了,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而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但是,多年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甚至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人为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过于偏爱“求同型”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求同思维的训练,甚至让学生死

记硬背教参及习题的所谓标准答案。而求异思维的培养,则往往被看作是离题的、费时的“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学生对教师盲目迷信

小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放心,讲得多;教师不放手,牵得多。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实践的余地,对学生出乎意料地提问不离不踩或不置可否,情急之时还要横加训斥。长此以往,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磨灭殆尽!

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教材是创造性学习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多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比如:《小马过河》是教育学生遇事要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我要的是葫芦》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草船借箭》训练学生运用反向思维解决问题;《跳水》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小虫和大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感性;《惊弓之鸟》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判断;《蝙蝠和雷达》体现思维的迁移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三、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提倡独立思考

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提倡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实行教学民主。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

“三个不迷信”包括:不迷信古人、古人说的话好多是对的,但不一定全对;不迷信名家,许多名家很有学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所说的话,不一定每句都正确,也可能有某些不恰当或需要发展和补充的;不迷信老师,老师的学问有限,老师的授课也可能有不正确的。这“三个不迷信”,实际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他们树立勇于超前人,开拓创新的信心。

“三个欢迎”是指:欢迎质疑。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教材是学习的范例,作为学生对于教材,首先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教材之中有什么问题,允许发表意见,这也是为了让学生不迷信,能坚持独立思考。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见解。欢迎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个允许”即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正如一位未来学家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只有培养了学生有主见、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决不盲从于别人,我们的学生才具有了未来人的重要素质。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它不能凭空而产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知识积累的土壤中。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创造,知识不牢,根基不固,何来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这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使他们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那么,又如何积累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应该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阅读一些精美的课文后,把读到的课文的大意摘录下来,逐句逐段地背诵课文。再模仿原文的风格写一篇文章,而后,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一些缺点,就把他改过来。就这样,一篇文章,先是读,后是摘,再是背。几天之后,可以又写,写了又进行比照,发现错误立即改正。靠这一套积累知识的方法是:读、摘、背、写、比,使知识逐渐积累,达到厚积勃发。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1.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大容易受既成理论的影响,不迷信旧理论和旧观点,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够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

(1) 营造氛围,创设求异思维的土壤

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问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有多种答案并存。教师要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推陈出新而不人云亦云。比如上《群鸟学艺》一课时,多年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懂得同一个道理:老鹰、麻雀不好好学习,只有燕子认真学习,才学会了搭窝。然而有一位学生说:“老鹰、麻雀并不是不好好学习,而是它们与燕子生活习性不同,他们需要的是不同特点的窝,所以不必一起学同样的搭窝方法。”面对这富有个性的理解,我们指出这位小朋友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棒!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2)突破陈旧,指导求异思维的方法

“中国画”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在画面上留有空白,这是留给观赏者的思维

空间,激发思考,充分理解“画外之意”。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要多留给学生问题、悬念,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上突现出来。

A.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敢问、敢疑,求异思维就有了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自学质疑的教学方法学习新课,学生自渎自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课文,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通过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评定成绩。

B.恰当选择求异思维的发散点

要让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扩散,关键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注重抓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表达各自的看法。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出现‘千万缕’”?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那怎么说森林被封得严严实实?”还有的提出:“既然千万缕是千万条的意思,为什么课文用“千万缕”?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以教学因素的最佳联系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3)拓展外延,提供求异思维的空间

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

源头活水。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识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课内外结合可分为“课前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课前,教师布

置学生收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课中联系的时候,学生便会急于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之后,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多种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获得求异思维的源泉。

2.反向思维的训练

反向性是逆向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要由顺向思维向反向思维转变,其本质就是要加强思维反向性的训练,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避免考虑问题的呆板性,使思维更活跃,更深刻。

(1) 挖掘教材反向因素,以退为进

有的课文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反向探索。如教《跳水》一文,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文结尾的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出发,向前一步步寻找船长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并从中领悟到船长果断、机智的品质。有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来一个急转弯,以退为进,如在学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后,提出问题:如果董存瑞没有把暗堡炸掉,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将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隆化的敌人将耀武扬威一段时间,人民还会继续受苦受难……这样,在训练了学生反向思维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董存瑞英勇壮举的伟大。

(2) 针对学生思维特点,以反衬正

因阅历和能力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思考问题往往思路狭窄,不善于周密地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取点,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拓宽思路,以反衬正。教学《刘胡兰》时,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出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斗争的高贵品质?”学生回答:“敌人用收买、威胁、毒打、恐吓的手段,她都不动摇。”显然,学生局限在“不动摇”上了。这时,教师反问:“如果刘胡兰动摇了,说出其他共产党员的名字,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结合影视、书籍中看到的情景,畅所欲言,并深深体会到:刘胡兰是为了其他共产党员的安全,为了革命的胜利,也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才选择了牺牲的。

(3)活化语言训练形式,由练导思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语言训练点,通过训练形式反向性的活化,激活思路,由练导思,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如《奇异的琥珀》一课,可设计“如果没有……没有……也没有……就……”的句式,让学生从所需要条件的相反角度去考虑形成琥珀的必要条件。又如《跳水》一文,设计“孩子之所以得救,是因为……”“船长之所以命令孩子跳水,是因为……”“如果不是风平浪静,就……”等句式,让学生说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及条件。这些练习看似为形式上的反向,却在练习中无形地引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反向性,进行了反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3.创造性想象训练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

(1)抓住契机,启发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了《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后,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小白兔的话以后,小灰兔会怎样做呢?”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续编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可以叫做《小灰兔变了》《小灰兔送菜》……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想象中去,续出了丰富多彩、充满童趣的故事:“转年,小灰兔的白菜获得大丰收,它把小白兔和老山羊请来,吃了一顿丰盛的白菜宴,还欢乐地跳舞。走的时候,它还送给小白兔和老山羊一车大白菜。”类似的想象练习,不仅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2)引导迁移,发展想象

建高楼,不能只打个地基;积累了知识,懂得了思考,还必须懂得运用。从甲处学来运用到乙处去,这就是迁移,迁移本身就是发明创造的演练,很多创造有时就是在迁移中实现的。科学家把生物科学的知识迁移于国防科学、医疗科学,便创造了“生物仿生学”。文学家把科学知识迁移于小说、故事、童话创作,便创造了“科幻小说”“科学故事”“科学童话”。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掌握了语法学知识,便把它迁移来分析《红楼梦》,对一百多万字的《红楼梦》,王力先生作了逐词逐句的分析,从而又丰富了他的语法学著作。

在阅读教学中,迁移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中的迁移训练,就是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使之双双得到提高。在这里面,想象充当了重要角色。语文教学中的迁移训练,很大程度上也可说是想象力的训练。对于想象、想象力,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造能力中不可缺少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良好途径,它可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将以往的学习经验移植到本课中,想象出内容完整、充实的情节。

(3)大胆创新、再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需要以唤起表象和联想作基础,但又不是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的新形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在阅读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学完课文后问学生:知道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上了狐狸的当。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变聪明了。你们好好想想,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有学生说,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嘴巴张开,肉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又飞到树上。有学生说,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多么好听的歌声!狐狸忍不住走回来。乌鸦唱完了歌,问到:“再唱一首好不好?”“好!”狐狸这一说,肉就掉到地上。乌鸦马上把肉叼走了。还有学生说,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只听见乌鸦大叫一声:“不好!这块肉有毒!”狐狸马上害怕了,马上把肉甩掉了,乌鸦把肉叼走了。这个片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即时创造出了几种“乌鸦”的形象。它们一方面是学生从课文语句中获得丰富的表象,另一方面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原先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表象,按特定的目标,进行了新的组合,构建成新的生活形象。在这种积极的思维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又如,在讲授写景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作者在写兴安岭的岭、林这几节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感情的笔触,描绘另外一幅幅风格各异的具有诗意的图画。请你细细品读,然后将你脑海里展现的画面叙述出来,并给每个画面拟定一个题目。学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必须借助创造性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维,一个问题寻求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突破常规提出新解,另辟蹊径进行速解。将以上几种方法交叉组合,综合运用,互为补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的聪明智慧才能更有效地超常规的发挥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3
创造性思维不是训练出来的,既然是训练,就要依照一定规则进行,必然就会抑制创造性思维。
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学生多玩,多自由活动。
如果一定要采用有组织的方式,可以尝试头脑风暴法。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23
多看看科教频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