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如题所述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一、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危机是长期财政危机积累的结果,解决主权债危机,就要面对调减赤字,安抚民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现在在欧元区里面,各国在解决各自财政问题与加强欧元区财政统一中达成共识:各国同样面临强化财政纪律与维护经济增长的难题,这个矛盾是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在扩张,为了达到让市场信任、恢复市场信心的目的,必须调减财政赤字。而调减赤字有两条路,即加税和减支出。但事实上,面对全社会民众利益的调整,各国政府都非常艰难。
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当今世界经济低迷对就业的影响
(一)、目前世界的就业形势
2012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年度全球就业报告显示,世界需在近十年内创造6亿个就业岗位,才能保证持续的增长和社会稳定。
相比之下,新兴国家的模式将会有所不同,但其结果会更为糟糕。随着出口贸易的萎缩,处于全球供应链底层的数百万劳工将丢掉饭碗。当他们陷入非正式工作的泥潭或者返乡务农的时候,贫困将会加剧。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赤贫人口就增加约4400万人。
(二)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尹蔚民分析说,“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超过700万人。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的原因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6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

1.中国高等教育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2.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

3、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第2个回答  2022-03-24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不仅规模最大,而且相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毕业留学生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竞争也开始日益白热化发展。
数据显示,2020 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 33.9%
2020年的规模估计在60万人左右,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两者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这块就业市场蛋糕越分越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造成了冲击,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求职者求职计划、渠道等受到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在此期间,整个中国经济大盘发展乏力,对创业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亦下降,尽管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招聘需求开始缓慢增加,但招聘规模与往年相比仍明显不足。



第3个回答  2018-05-23

一、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不得不降低身价,参与大众化的就业,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当今的大学生面临多重选择,同样也承担着多重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我们知道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9年的本专科招生量是157万,研究生招生量9.22万,到了2010年本专科招生量657万,研究生招生量是53万。高校招生量是逐年扩招。据统计到2010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 

(2)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12年680万毕业生,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们知道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价值有深刻的影响。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阶段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了买方。 

(3)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像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少人放弃原来的专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4)大学生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过去我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单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报到证。现在的就业形式出现多样性的特点。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2、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冲击非常明显。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有50%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勉强维持下来的企业也大面积缩减规模,大幅度裁员,一时之间出现了“失业潮”。 

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是社会就业高峰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可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有限,每年大约1000万个,有700万缺口,缺口巨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下岗失业、分流、登记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大潮,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降低 

2000年以前,政府、企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可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临精兵简政,压力很大。而我国中小企业比起发达国家较少,保障能力有限、机构不健全、工资待遇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3、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缺少用人自主权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向上级人事部门报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摆正就业心态。校园招聘高峰为每年9—12月。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地域和薪资,以免出现刚就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好就业信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 

4、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四年级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要做好生涯规划。 

5、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应开展应急性的培训或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或者直接就到企业实习锻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