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扩展资料:
《桂林山水》赏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
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
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
第四小节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妩媚秀丽的主体形象挥洒已就。作者再从次要方面略添几笔加以点缀铺垫。层次:“空中”——“山间”——“江上”;色彩:云雾——白,树——绿,花——红。
这一切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临摹水墨画。捧卷而读,恰似饮露沐曙般赏心悦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林山水
作者:宋朝学者王正功。
出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山倒映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背景介绍:
对于这句话的出处,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历代考证中,有人认为是从宋代范成大所说“桂林之秀,宜为天下第一”转化而来;又有人认为它最早起源于南宋末年桂州经略史李曾伯《重建湘南楼记》一文中“桂林山川甲天下,三年间无兵革之警”的句子,后历代人士沿袭引用,转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广西巡抚金武祥《漓江游草》一诗中的“桂林山水甲先下”。还有张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邓公衔的“桂林岩洞冠天下”,曾几的“江山清绝胜中原”,张孝祥的“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等等。几百年来人们都不确定这一名句真正撰于何处。
直到1983年,桂林的一位名叫杨寅生的拓碑师傅有一次在独秀峰石刻拓印碑文时,在钟乳石下发现一块从来未被人所知的诗碑,其中有一句诗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据这块诗碑的前言记载,这首诗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所作。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这一发现比原来的说法提前了六百八十五年。
虽然王正功作诗的本意不是赞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诗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为赞美桂林山水最具概括性、最具生命力、最经典的诗句 ,包容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使桂林山水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