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我马上就要上高三了。
我很喜欢大连这座城市。希望大学能去理工大。

但是不知道理工大的强专业是什么。或者说什么专业比较好。
希望知道的指点迷津。

还有。我想知道近两年的年平均录取线是多少~!

谢谢
我是理科。吉林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0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质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盘锦校区,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现有教职工4082人,其中专任教师258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37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958人,硕士生导师237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865人,副高级职称1158人,学校现有博士生4737人,硕士生13171人,本科生25611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17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MBA,含EMBA)、公共管理(MPA)、建筑学、金融、应用统计、艺术、翻译、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城市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等19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等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88个本科专业,78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8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24个。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领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7个学科群,涵盖17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建设20个一级学科。目前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前1‰;8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共有32个一级学科参评,7个学科进入A类,19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B+,8个);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在2016年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得1个A(工商管理)和1个A-(公共管理)。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管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8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3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71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9项。
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357.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5.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5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6.4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9.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一流的智慧校园环境,三校区有线网、无线网全覆盖,校园一卡通通过刷卡、扫码、刷脸等多种方式实现身份认证、缴费和消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先进水平。
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在“以我为主、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战略指引下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51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学校有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2019年,共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2633人次;截至2019年底,在校国际学生人数1611人,创历史新高。在教师国际化方面,2016—2019年,聘请长短期海外专家学者3415人,2019年获批国家级外国文教专家项目19个;2019年教师长短期出国境公派、进修、参会、访问1710人次。
面向未来,学校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发扬大工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自1949年成立以来,大工人不忘初心,为社会各行各业贡献力量。以下是我校部分知名校友在我校就读或工作的情况(排名不分先后):
大连理工大学学术界
钱令希,原校长,国内计算力学学科创始人,工程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毕德显,中科院院士,我校电机系和电信系系主任,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
张大煜,中科院院士,化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
万立骏:中科院院士,材料学院(原材料系)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中国侨联主席、党组书记。
钟万勰:中科院院士,1962年加入大工,计算力学专家,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
王立鼎:中科院院士,1998年加入大工,著名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
林皋:中科院院士,1954年我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
邱大洪:中科院院士,1951年加入大工,海岸工程和近海工程学家。
程耿东: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申长雨:原校长,1990年力学系计算力学专业毕业,中科院院士,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
郭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现任校长。
赵国藩: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加入大工,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
王众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加入大工,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专家。
徐性初: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机床及工具专业专业毕业,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
殷国茂: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原成都无缝钢管厂厂长。
陈佳洱: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就读于我校物理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李琳,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982年电子工程系毕业,英国华威大学教授,激光加工中心主任。
崔占峰,1987年毕业于化工系,英国牛津大学首位华人教授、细胞与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俞鸿儒:1953年机械系本科毕业后留校,空气动力学家,气动实验专家。
陈国庆,1995年计算力学专业毕业,现任内蒙古大学校长,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内蒙古数学会理事长,内蒙古青联副主席。
大连理工大学政界
尉健行,1953年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常委、书记,中共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常委等职务。
闻世震,1965年机械学院毕业,原中共辽宁省省长、省委书记,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叶连松,1954年在船舶内燃机专业学习(后并入上海交大),原河北省省长、省委书记。
高德占,化工学院毕业,原吉林省省长,天津市委书记。
戚元靖,1955年土木学院毕业原冶金工业部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王兆国,曾在管理学院学习,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福建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主任。
赵树丛,管理学院毕业,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大连理工大学商业和文体界
傅育宁,土木学院毕业,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兼任招商银行董事长、蛇口工业区董事长、招商国际董事长、招商轮船董事长。
许宪平,机械学院毕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党委常委,兼任一汽股份、启明星股份董事长。
向文波,材料学院和管理学院毕业,工程机械专家、高级工程师,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倪润峰,电子工程系毕业,原四川长虹集团董事长,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刘长春,1950年任我校教授,国内高校第一位体育学教授,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被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卢伟光,船舶工程学院毕业,安信地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国际商会副会长。
第2个回答  2010-02-22
哥们儿,我吉林长春的,我是去年刚考到大工(大连理工的简称)的,这方面我了解的比较多,大工是理工院校最强的,工科在全国也是相当牛叉的,大工最强的专业当属机械,在吉林省不打625+应该是考不上的,其实我不建议考机械,因为它分高而且学的东西超难,4年下来恐怕白头发都要长出来了

至于楼上说化工很强,那他就比较外行了,化工确实是大工里最大的院,一个学院有20多个班,但是论实力肯定排在机械和电信之后,电信学院的专业是大工第二强的专业,我去年在吉林打了606+5分,结果压线进的电信,去年电信是大类招生,大三再分具体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都是电信学院的专业,估计你们今年也是大类招生

如果你的成绩考大工绰绰有余,建议你第一专业报机械,第二专业报电信,如果报创新实验班那就更好了,不过分数挺高的,至于化工,个人建议你不要报,它的就业形势没有机械和电信好,要是进了化工,你就要争取读研,这样以后出路才广

对了,每个专业都有英语强化日语强化,进了强化班是很吃香的,大工分最高的专业是机械日强,去年我看吉林考进机械日强的分数差不多都接进640
很难考的,个人建议日语强化,大连日企相当多,会一门日语再加上一门英语就业是相当吃香的

就说这么多了,祝你高考一帆风顺,高三过得真的很快,加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2-22
我是辽宁大连的,大工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很强。。在辽宁这个专业每年都是大工录的分最高的。。。。。。

从近几年看。。。大工的软件和化工。。。是录取分最低的几个专业。。。软件校区单独在开发区。。。化工在市内。。。可能这有一定的原因。。。。

大工的文科专业普遍不强,但是工科专业大多很好
第4个回答  2010-02-22
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和化工非常好,特别是它一些带有英语或者日语强化的专业很好~就是工科都很强~你得说清楚是哪个省的。
理工就在辽宁比较难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