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不救穷,笑贫不笑娼这两句连起来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救急不救穷,笑贫不笑娼这两句连起来的意思是:懒惰的人,不思进取的人,只给经济上的资助是没有意义的。

救急不救穷:

基本意思为只能救急事急难,不能长时间救贫穷的人。

笑贫不笑娼:

这是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一种真实写照,对这个社会一种病态的谴责。娼在这里不只说娼妇。泛指为了富贵生活不惜手段的人。

可能是为非作歹,也可能作奸犯科,反正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意思说的是,人们只会从表面上的物质好坏来区别自己看高谁,蔑视谁,全然不顾道德。拜金社会。

出处:民间俗语

扩展资料:

救急不救穷出处:

公孙赤有一次奉孔子的命令到一个国家出远门,但是路途遥远,再加上公孙赤是独自一个人去完成这项任务的,其他师兄弟都不在他身边,所以公孙赤的母亲就希望孔子能够为这次儿子出行支付一些路程费。

或者提供一些粮食,于是她便找到了自己儿子经常来往的朋友冉求,拜托冉求让他帮忙,为公孙赤的这次任务讨得一些粮食。

冉求也是知道自己的好友,最近在老师的安排下需要出一趟远门,到其他国家去,于是便很直爽的答应了公孙赤母亲的要求并且还打了保票,说自己一定会把这件事情做好。

这个时候公孙赤的母亲十分高兴,还夸赞到,自己的儿子交了一个好朋友。冉求便又和公孙赤的母亲客套了几句。

公孙赤的母亲离开冉求的住所后,冉求便出门去寻找自己的老师孔子。在简要说明缘由之后,孔子便答应了冉求的请求,然后就带着冉求到了孔子自家府邸的仓库领取粮食。

到了仓库,见到了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员向孔子和自己的师兄冉求问好过后,孔子就说道给冉有拿五两大米,于是仓库管理员就称好五两大米给了冉有。

然后冉求觉得这一点米觉得太少了,完全没有达到自己心里那杆秤的标准,就又问了下孔子,能不能再多给点,孔子就说,再给他二两大米。冉求收下了,但是觉得不够,就又自己问仓库管理员又拿了一点大米。

冉求的这个举动,被孔子看到了,孔子十分不高兴,然后就对着冉求说到:“我听说公孙赤是骑着大马出去的,场面十分盛大,他本人也穿得像一个大老板,往外面一站十分气派,但是我只是让他去执行一次任务。

而不是让他出去走秀。我只是知道君子要做的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耀武扬威,满足别人的虚荣心而应付着去给他们送去礼物。”这个时候才知道走秀,作秀所耗费了大量钱财,现在又想要问这边那钱财去补充有点过分的。

如果真心想要救济他人,那么请你不要把自己的钱财去施舍给一些本来就很富有的人,如果你要帮助年轻人的话,你可以去救急。

但是你不能去救穷,年轻人没钱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行为这个时候他穷,你就去接济他,那你是永远也接济不了的。不锦上添花,也不济富人,钱可以救急,但是不能去救穷,这是作为一个君子应有的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救急不救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1

意思是借钱不借给穷人,只借给急需用钱的人。

出自: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原文:

救急不救穷,笑贫不笑娼。

译文:

借钱的时候借给那些着急需要钱能还得起钱的人,现在的世道是笑话穷人却不笑话娼妓。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貌似这两句里的“贫”和“”穷并不是一个意思。
救急不救穷:帮助给予的对象应该是需求急迫但有担当、责任感的人,而不是因好吃懒做而一贫如洗的人。
笑贫不笑娼:批评没用的表面现象(贫),而不揭发更为隐蔽的更为肮脏的事情(卖淫)。
两句连在一起的理解的话会把第二句的用法曲解为:相比为了生存而去做妓女,因为好吃懒做而一贫如洗的人更应受到批评。
俗语都有自己的常用意思,我也是之前在面试中把两句联系到了一起而曲解了“笑贫不笑娼”,收到了许多嘲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27

一种民间谚语。

笑贫不笑娼:批评没用的表面现象(贫),而不揭发更为隐蔽的更为肮脏的事情(卖淫)。


两句连在一起的理解的话会把第二句的用法曲解为:相比为了生存而去做妓女,因为好吃懒做而一贫如洗的人更应受到批评。

民间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民间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1-05

救急  笑贫不笑娼

要懂得,人不能贪欲,不能染着,染着就是污染。今天把你们放到一个缸里面去染一下,全身都是这个颜色。社 会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你们说是不是?现在这个社 会笑贫不笑娼,你们没钱人家会笑话你,可是你去做妓 女,人家却不笑话你。那些马路上的妓 女穿着名牌的那样子,很多男人一看还觉得很好。你们去看看她们赚的是什么钱?这个就是染缸啊,你会娶她回去做老婆吗?要懂得,进入了社 会,你就变成了世俗。为什么法 师们不想到社 会上,而是要到山上去?因为社 会是个染缸啊。

“反求诸其身”,要多找自己的毛病,少看别人的错误,你心里会平衡的。因为老觉得自己做错了,觉得人家都是对的,你的心里就会平衡;因为你老看到别人的错,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的心里就会不平衡。如果在公 司里,你觉得其他职员都很差,没有人比得过你,你说你心里平衡吗?你会想老板怎么不用我啊?这么差的人怎么和我一起工作啊?你心里平衡吗?失去平衡就失去了智慧。心里不平衡的人,才会做出没有智慧的事情。

你们去看好了,在法庭上,离 婚的人都讲自己怎么好,都讲别人怎么不好,到了最后,他就觉得不平衡:他为什么要对我这样?法庭上一判 决,还说女方对了,他气不过,觉得 法庭不该这么判 决。接下来,就去干些不好的愚痴的事情,把女方毁容,因为他心里不平衡。所以你们都要好好学学这些佛理啊。

有因即是成佛因,有果即是成佛果。如果你一个人有因了,就是这个因果种下去了,你种下去的一定要成佛的因。你种下去的善因,你一定会得到善果的。但是有一句话,师父一定要告诉你们,有真即是成佛因。怎么样去种善因呢?对人家真诚一点吧,对自己真一点吧。

有的人连自己都要骗啊,本来长得很难看,照着镜子化妆几个小时,觉得自己跟明星不是一样了吗?这不就是骗自己吗?连自己都会骗的。本来自己的头发已经掉了很多,人家说吃点什么东西可以长头发,好了,吃了东西后,天天照镜子,天天梳头发,一看,好像真的长出很多头发了。要懂得,想成佛的人对佛要真一点,你就会有成佛的因。如果你能看到真的,就是你成佛的因熟了。我看见人家对我是真的,你的心就好了,就成佛了。我今天自己对自己真一点,对别人真心、真意、真情,我不会害人家,那你就是佛了。看到多一点真的东西,就有成佛的根基了。

不见自性外觅佛。如果你看不到你自己真的本性,你就会到外面到处去找菩萨;如果你看得见你自己的真性、本性,你怎么会到外面去找佛拜呢?佛就在你心里,你自己拜拜你自己就可以了,去找佛干吗?因为你自己找不到佛了, 你才到外面去找, 听得懂吗?佛在不在啊?在,就在你的心里。

师父想起过去看过的一本书,一个远房表妹从外乡到了他家里来探亲,当时家里人天天帮他在外面找老婆,但是没有找到。其实这个表妹心里一直很喜欢他,最后他回到家里,发现这个表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能许配给他呢?一下子就好了。那你们现在天天在外面找佛,其实佛就在你们的心中啊,你们到外面去找得到吗?

佛有智慧,当你们什么事情都想不通的时候,你们就没有智慧;当你们碰到事情没有办法的时候,你们就是没有佛在身上。你们看看佛在师父身上多少时间?你们不管来问师父什么事情,师父都能帮你们解决,要有智慧啊。“师父,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好了,你身心的佛跑了。

欲向外找佛,你一定找不到。就是想要向外面去找佛,你一定找不到。起心即是大痴人。起心是什么?就是动念头,如果一不高兴,就是和恨心一起。“这个东西是我的, 为什么不从他那儿拿过来?” “我就不卖帐。 ”好了,你就是一个大痴人,大愚痴之人啊。所以,用自己的心去外面找佛,你就是一个很愚痴的人,“我要找佛啊”,你找不到的。因为佛就在自心,叫自见佛心,佛是你自己看得见的啊。

师父问你们,你们有眼睛吗?有的啊,可是你们看得见你们自己的眼睛吗?看不见啊。你们戴眼镜的人经常找眼镜,有时戴着眼镜还在找眼镜呢,你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佛在哪里啊,佛就在你们自己的身上,对不对?

佛魔都在你们的心里。佛在你们的心里,魔也在你们的心里。佛魔都在心,都是你们的自性所变化。自性是什么?就是良心、本性。我今天恨谁了,好了,心变了,你的恨心一起,接下来,魔就会上身。“我就要跟他斗”,魔就上身了;“我就不卖帐”,魔上身了;“我就是要把这个东西拿回来”,魔上身了。听得懂吗?你们不要做孔雀,看见人家好看了,我也要好看,孔雀开屏也是动物的一种嫉妒心啊。你们去看好了,如果你们没有给它看好看的东西,孔雀是不会开屏的;所以很多人拿着漂亮的手绢在前面晃晃,孔雀就开屏了。

每个人的图腾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电影明 星玛 丽 莲梦 露穿的衣服,你们也去穿,你们穿得上吗?有些人比较肥胖,但是衣服穿在身上还蛮匀称的,那你也去弄一件一样的衣服穿啊?不能学,要有自性,要靠着自己的力量。

学佛也是这样,贪瞋痴也在你的心里,起心动念实际上是你的心念所动。我今天恨这个人了,我今天爱这个人了,这就是动念头啊。你这个心起得好了,佛来了;你这个心起得不好了,魔来了。举个简单例子,在马路上,讨饭的人总是吃那些馊饭、剩饭,如果你的饭烧得香,那么好人都来吃了;如果你把饭烧臭了,那些要饭的人知道你要扔掉,他们就会过来抢饭。你心中一有善良的东西,好人全来了;一有不好的东西,那些魔就来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要懂得,人不能贪欲,不能染着,染着就是污染。今天把你们放到一个缸里面去染一下,全身都是这个颜色。社 会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你们说是不是?现在这个社 会笑贫不笑娼,你们没钱人家会笑话你,可是你去做妓 女,人家却不笑话你。那些马路上的妓 女穿着名牌的那样子,很多男人一看还觉得很好。你们去看看她们赚的是什么钱?这个就是染缸啊,你会娶她回去做老婆吗?要懂得,进入了社 会,你就变成了世俗。为什么法 师们不想到社 会上,而是要到山上去?因为社 会是个染缸啊。

为什么过去修成佛的人那么多,他们能上天啊?你们去看好了,在观音堂拜佛的男男女 女,在庙里拜佛的男男女 女,心静的人根本看不到边上有人。心不静的人,一看边上的那个人就想: 我在拜佛, 他看见了会怎么样?你的心不静,你就变成唐伯虎点秋香了。跪下去就磕头,边上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闭门即是深山,关门即是净土。

当人要进入染缸的时候,也就是人在社 会上追逐名利的时候,他的觉性,也就是佛性就迷惑了。你要怎么样?你想怎么样?——我要这样,我要那样——你什么都没有。不贪不求,会得自身平安,百年后会修成佛道,脱离六道。

修清净行,一个行为出来一定要干净、安静,就会变成净信的佛性。你的行动干净了,你的思维一定干净。这个人今天做出来的动作,没有下 流的动作,你说他脑子里会有下 流的事情吗?在海外那些开大卡车的人,你跟他一抢道,他就做出来一个手势,这种人的心里会没有下 流的事情吗?你今天没有下 流动作,说明你是一个很干净的人,道理很简单,心中拥有,即行为显,对不对?

心灵的干净,实际上就是我们非常干净地相信了佛性,就是我相信他本性是对的。所以相信佛性的人,就不会去做那些烂事情,这就叫净信,要能让自己很干净地相信。有些人相信地说:“菩萨啊,你保佑我,你保佑我孩子能够好啊。”但他在心里却在想着:“求的会好吗?”这就是不干净地相信。如果你是干净地相信,你会想:“菩萨一定会保佑的。”你就成功了,因为你净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