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怎样起源的?

如题所述

胡乱写几句,基本按记忆,如有错误,概不负责。

古诗,简单可以分两类,一类称古风,一类称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所谓古风,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诗歌起源很古老,其实不管是诗还是词或是曲,都和音乐有直接联系,单说文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都是可以配乐唱的,所以《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把心里所想,写出来,给他谱上曲子,然后歌唱。(注意:是先有文字,然后谱曲,先后顺序一定记住,很重要的一点。)这类的演唱,后人称为“雅乐”,当时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唱的,所以到现在还是诗歌并称。可惜经过先秦两汉,五胡乱华,就完全失传了。这个简略说说就得,本和题目无关的,不过是个追踪溯源。

汉武帝时期,开始置乐府,于是,把能入乐而歌的,称为歌,把不能歌的,叫做诗,于是,“诗”,成了个没音乐的单身汉。诗和歌的分手,从这里代开始。(派系争论略)顺便说句,到了汉哀帝,乐府罢黜,估计是这位同学,因失聪而恼怒吧。后人把这时期写的东西,笼统称“汉魏乐府”。而这“乐府”,其配乐方式,也是先文字,后谱曲,其演唱方式,称为“清乐”,和《诗经》的“雅乐”,大不相同。

南北朝时期,南朝浙江人沈约、周顒、谢脁等发现了汉语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四声。沈约因此撰写了《四声谱》,并创了“四声八病”之说,这个就是声律说的起源。不过这个学说在当时,并不是都知道,包括从小就受高等教育的帝王。比如那个喜欢当和尚的梁武帝萧衍,就不懂四声是什么,哦,估计问他佛经,他该知道,呵呵。有次他问周舍(周顒之子)“你们写东西讲究个四声,到底是什么?”小周拍了个马屁说:就是“天子圣哲”。这四字,刚好是平上去入四声,但老萧光想去同泰寺当和尚了,问了也懒得知道。

上面说了半天四声八病,这些就是唐朝近体诗的源头。从南朝开始,声律说蜂起,到了初唐,在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不断完善下,一种讲究平仄、对仗的新诗体,正式出现,后人称为近体诗,或称格律诗。其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两类,平声为平音,其他三声叫仄音,其基本规律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沾。”并对拗句、孤平、拗救、对仗等,做了细致的规定。为了区分近体诗之前那些不怎么讲究格律的诗歌,于是,把那些统一称为古风。后来朝廷把五言排律的格律诗,纳入了科举之中,称“试帖诗”,可想,因为功名,近体诗肯定大行其道了。(当然唐诗兴起也不全是功名的原因,这里随便调侃句。)顺便说句,杜审言也许未必大家都知道,他孙子,大家肯定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老先生。杜甫教育他儿子的诗说“诗是吾家事”,这个是大实话,并不是他吹牛的。因为近体诗,就是他爷爷折腾出来的。

唐诗,也是先有文字,后有音乐的,这个也是诗歌一个特色,或说是国产韵文的特点。既然有国产,肯定有“舶来品”,这个“船上来”的玩意,就是大家熟悉的宋词,不过这个船,是沙漠之舟---骆驼,哦,也不知道“词”当时是不是骑骆驼来中原的,下面扯下宋词。

话说从南北朝末年,一些由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乐队,从印度、中亚细亚、等地经新疆、河西走廊,开始象中原“流窜”,经过和中原音乐少量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在中原定居下来。这群乐队,是先有了乐谱,但只有音乐太单调,于是根据音乐的高低旋律,演唱的,给这些音乐配上些文字,这样就显得的丰富多了。这群人,为了发展,经常出入各大宴会,于是,大家把这中新兴的音乐,称为“燕乐”,燕,是通假字,通“宴”,说白了就是宴会上的音乐。

因为这个新兴的东西,先有了音乐,后有了文字,所以叫做“填词”或“依声填词”。填词,其实是根据旋律高低来凑字,而不是根据什么平仄来写。为了配合旋律,据说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了长短不齐的文字了。后来文人逐渐介入到这个新音乐中,晚唐的温庭筠、韦庄在早期最出名的词家。经过温、韦,到南唐二主、冯延巳、宋朝晏殊、欧阳修等,逐渐文雅。其中柳永,是一个致力于长调的词人,西夏使者说“凡有井台处,皆歌柳永词”。但因为他的词很多比较俗,所以不被晏殊欣赏,由此也可知道到了晏、柳的年代,词已经基本被完全雅化了。

(待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5
(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 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 ,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第2个回答  2013-10-25
起源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
第3个回答  2013-10-25
唐诗的由来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宋词的由来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第4个回答  2013-10-25
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元曲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