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边生活边攒钱呗~
另外,我觉得钱可以攒,但不需要太刻意去省……
关于金钱,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观点就无比犀利:
“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
一百多年来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过,大家对此都深以为然。
虽然我不赞同金钱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但它确实能够显著地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很多人也都把实现财务自由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你将来的财富不只取决于你目前赚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能依靠你的财商去投资理财,让眼下的钱财发挥出最大效用,实现钱生钱的愿望。
我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正是没有财商意识,才会对财富有着很大的误区:
财富是省出来的
从家到公司,如果坐公交车上班,花费 2 元,时间30分钟;如果打车,花费 12 元,时间10分钟。而如果你知道什么是时间成本,就不会踏入这样的误区。
财富是用劳动挣出来的
既然钱是省不出来的,那我拼命加班,拼命工作,想尽各种办法去挣钱总可以吧?实际上依靠工作的升职加薪,是很难达到你梦想中财富的高度。
毕竟单纯依靠劳动获取的财富,一旦面临失业,或者遭遇什么变故,犹如灭顶之灾,一下子就被压垮了,毫无还手之力。
而如果你知道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的概念,你也许就能摆脱“怎么都穷”的穷忙死循环。
所以,纯粹靠攒钱或工资收入,是很难实现财富自由的。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狠下心来剁手网购了一件非常想要的东西时,等待快递到来的那段时间是你最激动的,但等东西真的到手之后,没过几天,这股激动地心情就缓缓消散而去。
类似的情境还有反复读同一本小说、玩同一款游戏、看同一部视频的时候。
时间越长,当初兴奋的感受就越来越少。其实,这种现象叫做“享乐适应”。
享乐适应是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讲到这里,有些乐观的人可能会想,既然快乐很快就会得到适应,那我就不断地创造新的刺激,这样就能在更多的时间感受到快乐了。
另一些不那么乐观的人可能会有疑惑了,如果做什么事情最终都会适应这份快乐,那要怎么做才能跳出这个魔咒呢?
别担心,现在柠檬就教你一招,帮助你延长自己的幸福感。
这一招就是给予行为。
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
如果人们向他人赠予一项礼物,然后在接收下同样的礼物,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之后,人们的幸福感几乎没有下降。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些傻,不过这只是研究的过程,透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重复的给予行为,即使接收和馈赠的收益平均下来几乎为零,但是也带来了新鲜的、愉悦的体验。
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项研究:
志愿者连续5天,每天收到5美元,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把钱花在同一件事上。
接下来将志愿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比如说将钱留在咖啡馆的小费罐里;
另一组花在别人身上,比如说每天向同一家慈善机构捐款。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志愿者的消费体验或者幸福程度。
根据这项研究,研究者得出类似的结论,在开始时的幸福程度相似,那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幸福感持续下降,而那些捐钱的人,幸福感下降非常低。
现在,综合两项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做出推测:
当人们更注重结果,尤其是这项结果可以和别人进行比较时,这会减少人们对于行为本身带来的体验的关注。
比如说你攒钱买了一个很想要的东西之后,你会发现别人可能有比你更好的,或者别人花的钱更少,无论是哪种,都会影响到你的幸福体验。
而当人们专注于行动时,例如给予这个行为,人们则不太会进行比较,而会将关注点放在给予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快乐体验上。
比如说你在公交上给一位老人让了座,老人对你表达了感谢,这让你很舒服,感受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此时你不会想着和别人比较是谁让座的次数更多。
此外,给予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联系、归属感、价值感,这些感受都可以给你带来正向的反馈,这些都是保持更长时间幸福感的原因。
其实,这么多的内容,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就行了,那就是给予行为可以带来更长久的幸福体验。
所以我想说,攒钱不是唯一,但也需要,而生活上的满足,攒钱是很难有帮助的。
这只能看个人权衡了。
(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补充,我也想一块进步,幸福生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