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主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2-20
主旨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回忆童年和青年的时光,理性批判社会。
文章以“
”为题,一方面实指
的败落,一方面象征

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
上的
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
”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世。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追问

可是为什么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看起来似乎都是快乐的

追答

其实,百草园固然是个乐趣无穷的所在,但三味书屋的生活又何尝样样枯燥乏味呢?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孩子们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这里的乐趣虽不能说超过百草园,至少也与百草园相当吧!即便是在书屋里,孩子们也能找到乐趣。他们可以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小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更有趣的是,这画后来居然被一位有钱的同窗买了去。”你可以想像这事给“我”带来的成就感,难道这就不算乐趣吗?三味书屋的乐趣不仅有,而且还很令人回味,所不同的是,与百草园中无拘无束的“天趣”相比,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孩子们在限制中寻找出来的,依孩子的性格,这样的乐趣恐怕更难以忘怀吧!就连那人声鼎沸的读书声,那不懂装懂的读书情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陶醉样子,让人体味起来,感受更深的是作者回忆中的那一份温馨,令人在忍俊不禁中与作者一起体味童年生活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对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

追问

文中讲先生教给“我”

的书是慢慢增加的,这表明了什么

追答

在文中确实有体现出鲁迅对先生可亲、可敬之余的对封建教育现状的不满与讽刺。
但我个人觉得,先生教给“我”的书是慢慢增加的实际也就是一般性叙述,并没有特定的意思。

追问

但它其中也暗示了那时老师的教育方法并不腐败,作者又是何用意

追答

也确实有阐述过古典书籍的美,古书的摘句,照理比较枯燥,但一经排列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成一幅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书房中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
我想作者更多还是在表达对先生的敬意以及饱学与和蔼,以及描写读书之外的乐趣。

第2个回答  2018-10-27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