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有效预防措施?

如题所述

心脏就是一个泵,把有氧的血泵到全身去。心衰就是泵坏了,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心衰呢?

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比如高血压,高血压就是容量负荷过重,相当于心脏这个泵要超负荷运行,一开始是心肌代偿肥厚,最终心脏负担不了就罢工了。再比如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堵塞后,心肌死亡,发生梗死后心脏舒缩功能减弱,做种发生心衰。在基础心脏病的基础上,炎症、药物、激动、妊娠、寒冷还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心衰病人要注意以下问题。1减少体力活动,卧床休息。这样可以减少耗氧量,减少心脏泵工作量。2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3避免诱发因素,比如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避免情绪激动。

具体来讲,诱发心衰的因素主要有:

  一、感染 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

  二、严重心律失常 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三、心脏负荷加大 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四、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

  五、不当活动及情绪 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

  六、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应对原发病,例如由心肌炎引发心衰,心肌炎属于急性病,治疗心肌炎即可。但大多数心衰都是慢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只能控制,治疗后不影响日常生活。如果原发病治愈较困难,心力衰竭根治也较困难。目前有比较先进的方法,例如心脏移植,可能会根治心衰,但机会难得。

由于各种原因,使心肌收缩功能不足,不能将心内血液全部挤岀,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时,临床上即出现心力衰竭和体症。常见原因有因有风湿性,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性,和肺原性的心脏病等,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不同,一般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无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最后均可发展为左右双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表现为肺循环瘀血,右心衰竭表现为体循环瘀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心肌病变或心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心腔血液不能恰当地排出所致。由心肌病变引起的心力衰竭。
心衰的预防措施有1、积极控制原发病,心衰是各种疾病导致的一种状态,那么各种疾病不治疗,心衰就会继续进展,所以,治疗心衰的原发病非常重要,导致心衰的疾病有很多,常见的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等,只有把原发病控制好,才能保证心衰不进展或者进展缓慢。
2、控制饮食,心衰是需要低盐饮食的,同时,心衰也需要限制水的摄入,因为高盐和多水饮食,会使得血液的容量负荷迅速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严重的可能加重或者诱发心衰。所以,平时多注意,心衰少发病。低盐和限水非常重要。
3、适量活动,心衰不是不能动,心衰也不是随便动,心衰需要适量活动,只有合理的运动,慢性期进行心脏康复,急性期绝对休息,才是减少心衰发作的最好方法。
第2个回答  2021-01-20
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导致。
措施:要控制心力衰竭的病因,在前心力衰竭阶段,要控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比如要控制血压、积极治疗冠心病和控制血糖,减肥、避免酗酒和控制风湿热,避免由此导致的心脏结构的改变
缓解症状首先是使用利尿剂,而绝对不是“输液治疗”,很多咨询的网友,反复强调心衰发作时到医院输液治疗,切忌无故到医院输液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治疗心衰的“基石”,必须使用,除非有禁忌症。倍他受体阻滞剂是唯一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猝死率的药物,而且改善心衰的预后,不仅要用,而且要用到目标剂量或者最大耐受剂量,用比不用好,大剂量比小剂量要好。但是早期使用,可能会损害心功能,用到3个月后心功能明显改善,这三个月的时间内,剂量增加的幅度要慢,要有耐心。另外一个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国内有的是螺内酯,其实也是一种利尿剂,一般最大剂量20mg 一天一片就可以了,改善心肌重构,无需再增加剂量。
第3个回答  2021-01-18
你好,心衰的原因比较多,多数是见于感染的原因,或者是应激的原因,以及负荷过大,都是有可能会出现这个情况的,也有可能是心律失常 。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心衰的急性发作大多与呼吸道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及中断药物等有关 。如果能了解这些诱发因素并认真控制,对防治心衰极为重要,可大大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
第4个回答  2022-04-02
(1)心理调整:目前已明确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包括预后都与心理、情绪及社会刺激因素有关。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的情绪和较强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可使个人神经――内分泌调节稳定、协调,有助于预防及改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患者要保持健康心态,乐观看待事物,遇事要冷静,能看得开,想得通,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特别是对待疾病,要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治疗,但又不急于求成,胡乱求医,这样将有利于疾病康复。

(2)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良好生活方式包括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以及戒烟、不饮酒或少饮酒等,这些都要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养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