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氧化三铁与盐酸的有关问题

看到了网上很多所谓的高手的逻辑
还是有很多的不解
于是请教了自己的导师和亲人得到:
四氧化三铁是一种致密的氧化物
不与盐酸反应
但是根据Fe3O4=1/3FeO+2/3Fe2O3
以及酸与氧化物发生的反映规律
这个反映可以配平得到
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现在有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嘛?
盐酸是否能否与四氧化三铁反应
其次,致密的氧化物定义以及理解又是什么?
希望有人能够拿出相应的逻辑或实验证明
yu061130159:
我希望你能够拿出严谨的理论和逻辑
我当然知道Fe3O4=1/3FeO+2/3Fe2O3不是化学方程式
如果你看不懂结构式那么我不需要来跟你浪费唇舌
柳树湾笑声:
我想要自己动手做实验,但现在是假期,身边没有可以供给试验的装置
开学后我应该会到实验室自己动手试试
鸡血藤:
也正是我所说,我看到过网上提出的理论
但我强调一点,执迷的氧化物≠稳定
化学中的很稳定是具有强调意义的
抱歉我的言语稍带攻击性
可我觉得我不需要一些业余的答案

]
不过最好的实验证明就是铝和铁的钝化了吧.
铝和铁在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原因就是生成了致密的氧化物
保护膜.按理来说这个氧化物也是可以和酸反应,但实际上是阻止反应或说是缓慢反应的.
你可以参考下关于钝化的内容
钝化的定义
使金属表面转化为不易被氧化的状态,而延缓金属的腐蚀速度的方法。
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中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叫钝化。
金属由于介质的作用生成的腐蚀产物如果具有致密的结构,形成了一层薄膜(往往是看不见的),紧密覆盖在金属的表面,则改变了金属的表面状态,使金属的电极电位大大向正方向跃变,而成为耐蚀的钝态。如Fe→Fe++时标准电位为-0.44V,钝化后跃变到+0.5~1V,而显示出耐腐蚀的贵金属性能,这层薄膜就叫钝化膜。
金属的钝化也可能是自发的过程(如在金属的表面生成一层难溶解的化合物,即氧化物膜)。在工业上是用钝化剂(主要是氧化剂)对金属进行钝化处理,形成一层保护膜。
[编辑本段]钝化的机理
我们知道,铁、铝在稀HNO3或稀H2SO4中能很快溶解,但在浓HNO3或浓H2SO4中溶解现象几乎完全停止了,碳钢通常很容易生锈,若在钢中加入适量的Ni、Cr,就成为不锈钢了。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由某些钝化剂(化学药品)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如浓HNO3、浓H2SO4、HClO3、K2Cr2O7、KMnO4等氧化剂都可使金属钝化。金属钝化后,其电极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如钝化了的铁在铜盐中不能将铜置换出。此外,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如将Fe置于H2SO4溶液中作为阳极,用外加电流使阳极极化,采用一定仪器使铁电位升高一定程度,Fe就钝化了。由阳极极化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叫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化。
金属处于钝化状态能保护金属防止腐蚀,但有时为了保证金属能正常参与反应而溶解,又必须防止钝化,如电镀和化学电源等。
金属是如何钝化的呢?其钝化机理是怎样的?首先要清楚,钝化现象是金属相和溶液相所引起的,还是由界面现象所引起的。有人曾研究过机械性刮磨对处在钝化状态的金属的影响。实验表明,测量时不断刮磨金属表面,则金属的电势剧烈向负方向移动,也就是修整金属表面可引起处在钝态金属的活化。即证明钝化现象是一种界面现象。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与介质相互接触的界面上发生变化的。电化学钝化是阳极极化时,金属的电位发生变化而在电极表面上形成金属氧化物或盐类。这些物质紧密地覆盖在金属表面上成为钝化膜而导致金属钝化,化学钝化则是像浓HNO3等氧化剂直接对金属的作用而在表面形成氧化膜,或加入易钝化的金属如Cr、Ni等而引起的。化学钝化时,加入的氧化剂浓度还不应小于某一临界值,不然不但不会导致钝态,反将引起金属更快的溶解。
金属表面的钝化膜是什么结构?是独立相膜还是吸附性膜呢?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
成相膜理论认为,当金属溶解时,处在钝化条件下,在表面生成紧密的、复盖性良好的固态物质,这种物质形成独立的相,称为钝化膜或称成相膜,此膜将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地隔离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而呈钝态。实验证据是在某些钝化的金属表面上,可看到成相膜的存在,并能测其厚度和组成。如采用某种能够溶解金属而与氧化膜不起作用的试剂,小心地溶解除去膜下的金属,就可分离出能看见的钝化膜,钝化膜是怎样形成的?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其周围附近的溶液层成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因扩散速度不够快(溶解速度快)而有所积累。另一方面,界面层中的氢离子也要向阴极迁移,溶液中的负离子(包括OH-)向阳极迁移。结果,阳极附近有OH-离子和其他负离子富集。随着电解反应的延续,处于紧邻阳极界面的溶液层中,电解质浓度有可能发展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于是,溶度积较小的金属氢氧化物或某种盐类就要沉积在金属表面并形成一层不溶性膜,这膜往往很疏松,它还不足以直接导致金属的钝化,而只能阻碍金属的溶解,但电极表面被它覆盖了,溶液和金属的接触面积大为缩小。于是,就要增大电极的电流密度,电极的电位会变得更正。这就有可能引起OH-离子在电极上放电,其产物(如OH)又和电极表面上的金属原子反应而生成钝化膜。分析得知大多数钝化膜由金属氧化物组成(如铁之Fe3O4),但少数也有由氢氧化物、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及难溶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组成。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表面并不需要形成固态产物膜才钝化,而只要表面或部分表面形成一层氧或含氧粒子(如O2-或OH-)的吸附层也就足以引起钝化了。这吸附层虽只有单分子层厚薄,但由于氧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改变了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结构,使电极反应的活化能升高,金属表面反应能力下降而钝化。此理论主要实验依据是测量界面电容和使某些金属钝化所需电量。实验结果表明,不需形成成相膜也可使一些金属钝化。
两种钝化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部分实验事实,但又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金属钝化膜确具有成相膜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单分子层的吸附性膜。目前尚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形成成相膜,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吸附膜。两种理论相互结合还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因而钝化理论还有待深入地研究。

金属钝化后,其电极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
四氧化三铁应就是那层致密的氧化物.
大概就是这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15
Fe3O4不是FeO和Fe2O3的混合或化合,而是一种铁酸盐Fe[FeO2)2],阳离子是+2价的亚铁离子。此物质标准状态下的ΔfGm为-1015kJmol;由数据可知Fe3O4+8H+=Fe2++2Fe3++4H2O的ΔrGm为-41.88kJ/mol,是个小于0的数,所以反应在热力学上还是可行的(H+浓度是1mol/L);但天然Fe3O4不溶于酸,这是反应速率太慢的原因。粉末状的就能溶于足够浓度的酸。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15
四氧化三铁是一种致密的氧化物
不代表不能和酸反应,只是反应的比较慢而已。
Fe3O4=1/3FeO+2/3Fe2O3这不是化学方程式,没这反应的
Fe3O4 FeO Fe2O3三种物质晶体不同,原子排列都不同,是不同的物质,不能把Fe3O4看作1/3FeO+2/3Fe2O3
我看不懂结构式?不要搞笑了,学了8年化学就没看到这么写结构式的。
你要补充试验事实对吧。
本人拿Fe3O4粉末在2mol/L盐酸(盐酸远远过量)中反应30分钟,得到黄绿色溶液,考虑到没有其他金属离子,可以认为Fe3O4和盐酸反应,Fe3O4粉末还没反应完全,可见反应速度之慢。
第3个回答  2010-02-15
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过最好的实验证明就是铝和铁的钝化了吧.
铝和铁在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原因就是生成了致密的氧化物
保护膜.按理来说这个氧化物也是可以和酸反应,但实际上是阻止反应或说是缓慢反应的.
你可以参考下关于钝化的内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23420.html?wtp=tt
金属钝化后,其电极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
四氧化三铁应就是那层致密的氧化物.
大概就是这些了.
我对 仲夏夜芝梦 的复制表示无语.我的答案不一定是对的,但我想提提我的看法.
我觉得Fe3O4不溶于酸有可能是在某写情况下.因为当铁在浓硝酸中加热它还是能继续反应的,说明还是可以溶于酸,要不然里面的铁不会发应到.
我还看了下关于Fe3O4的百科,里面写到Fe3O4可以与酸反应,但是天然的Fe3O4不溶于酸.天然两个字让我感到很奇怪.因此我想Fe3O4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不溶于酸,有可能是受到外界干扰等等,但具体什么情况就不太了解.
第4个回答  2010-02-14
四氧化三铁那样写的原因是因为在某些氧化还原反应里可以使用那样的规律,但是事实上的四氧化三铁不是那样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合物,原子排列规律很……复杂。。。。故:“复杂化合物”命名~~~
因为复杂所以简化,于是你就纠结在上面了 呵呵
致密嘛~~~~就是很稠密,几乎到分子无法透过,无法透过也就无法反应了,你说是不~~~~
于是……OVER。觉得有用就给分吧 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