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得6分却被985破格录取,后来发展如何?

如题所述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有这么一条资讯被爆出,一位考生数学只考了15分却被破格录取,而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

当年钱钟书先生数学成绩非常差,经常考不及格。但偏偏他的外语和国文成绩非常优异,就连在高考中都拿到了满分,本来按照规矩,钱钟书先生的成绩是无法进入清华大学的,但是清华校长不忍心埋没他的外语和国文天赋,特批他进入清华大学读书。

当然这样的特例还有很多,如今就有一位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被破格录取入大学,明明前途无量。在风头散去后,他却变成了“小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高考失利走上复读之路

这位考生名为黄蛉,生于四川省。比起同龄人的黄蛉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只是按部就班的长大成人。

在2008年已经高三的黄蛉参加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考试——高考,可惜那时候他的成绩非常不乐观,不言而喻他落榜了。

在得知落榜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也不怎么吃饭。父母为了鼓励他,决定让他孤注一掷复读一年。

复读,大家都知道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复读生的压力比起应届生不知道大了多少,尽管黄蛉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是他的模拟考成绩还是不理想。

为了能考上大学,他决定利用自己最擅长的甲骨文为自己博一条出路,在临近考试一个月,他在认识几百甲骨文的基础上,又新学了一些甲骨文,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准备。

很快,黄蛉就迎来了万众瞩目的高考,他既紧张又兴奋,在高考语文考场上,他利用自己所学的800甲骨文写了一篇文章。因为黄蛉毕竟不是甲骨文方面专家,他能认识的甲骨文非常有限,他能写出来的文章和高考语文作文的要求背道而驰,注定拿不到高分。

在考试结束后,黄蛉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离开了考场,他无法想象最后的结果是如何,如今只能听天由命了。

用甲骨文谋取机会

黄蛉的卷子一交上去就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他书写的文字比起其他人异常的歪歪扭扭。最开始阅卷老师以为这个考生是放弃了,所以才这么胡闹,没想到细看下来,觉得这个文体和书上曾经见过的甲骨文极其相似,当即也不敢马虎叫来了几个一起阅卷的老师,一群人讨论了好一会都没有得出结论。

几个阅卷老师的奇异举动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专家闻讯赶来,对着黄蛉的卷子细细推敲,发现还真的是用甲骨文写的。

可惜的是,按照高考作文的改卷规范,黄蛉的作文只能得到6分,最后黄蛉的总分还是只有428分,没有达到高考线,再一次名落孙山。

在黄蛉失望之际,四川大学却向他伸出了援手。四川大学的校长听说了黄蛉在甲骨文上的天赋,不忍心他被埋没,所以破格将他收入四川大学。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谁会知道黄蛉以后会一事无成,如同年少成名的方仲永一样呢?

年少成名,荒废学业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是一个不折不扣神童,他家中世代耕田为生。小仲永五岁之前他甚至都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大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五岁之后,他开始向父亲哭诉,索要书写工具。

父亲对儿子奇异行为感到非常惊奇,但是也没有多想就向邻居借来笔墨纸砚给方仲永,没想到方仲永一接过笔墨便写了四句诗,好像这些东西早已胸有成竹了一样。

当时四句诗正好被旁边的秀才瞥见,直言方仲永是个神童,秀才当即要求方仲永又作了几首诗,方仲永都一一答出来了。

方仲永所作的诗文采出众,其实透露出的文学涵养非常人能及。越来越多的人花重金只为了求方仲永所作的一首诗,方仲永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便带领方仲永四处为别人作诗赚钱,甚至让他荒废了学习。

年少成名的喜悦和成就感已经冲昏了方仲永的头脑,他沾沾自喜,没到几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一事无成。多么可惜呀,有如此天赋却不知道珍惜。

黄蛉的经历和选择就是方仲永的翻版,他年少成名,进入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的校长把他当做重点培养对象,派出古文的专家一对一对他进行指导,甚至在他身上投入大笔的资金。

但是此时的黄蛉已经不是高考前担惊受怕的那副样子了,他好大喜功将自己当初做的那篇甲骨文作为肆意玩闹的资本。在同学们三点一线忙碌于图书馆,教室、寝室之间的时候,他还在呼呼大睡,他将大学四年宝贵的时间用来娱乐挥霍。

即便是这样,学院还是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本来因为黄蛉的高考成绩太差,四川大学校长是将他安排在川大底下的学院的,并且在两年后就直接将他转移到了四川大学主校区。

要知道这样的破例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可以看出四川大学对黄蛉多么看重,可是黄蛉不懂得感恩,他还是痴迷于娱乐。

好大喜功,自封小丑

黄蛉的懒散彻底激怒了教授他的讲师,他直接拒绝对黄蛉开小灶,他觉得黄蛉是朽木不可雕也。曾经他对黄蛉也是满怀期待,觉得只要他认真听讲,根据他的天赋以后成就不会在他之下,可是黄蛉依旧不听他苦口婆心的劝阻,坚持我行我素。

校长听到讲师拒绝教授黄蛉还感到惊奇,没想到自己实地考察一番才发现黄蛉彻底荒废了学业,就放弃了对他的培养。

失去光环的黄蛉开始渐渐消失在大众视线,在此之前黄蛉一直在大众面前自夸,在大众印象中是一个天才。讲师的拒绝和校长的撤销培养,让他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小丑,原来一切只不过是他在自导自演罢了。

小结:

从年少成名到如此今彻底消失在大众眼前,黄蛉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他成为了小丑。他在古文的学习方面确实表露出了极高的天赋,是个好苗子,可是他却走了仲永的路,只追求眼前的虚荣,忘了天赋需要99%的努力去维持。

世界上天赋异禀的人很多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天赋用在对的地方上,如果当时黄蛉没有懒散,而是抓住了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现在已经是功成名就,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了。

可惜他不听劝阻,对别人的苦口婆心熟视无睹,这才造就了今天这个局面,是他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是他自己将自己变成了小丑。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也是如同黄蛉一样被破格录取入学,他们在一些方面也有着特殊的天赋,但他们又和黄蛉不同,他们知道把握机会。

比如后任北大校长的罗家伦,当年高考罗家伦的国文非常出众,但是他的数学却考了零分,按理来说他无缘北大,可是当时负责招生的胡适非常看好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让他入了北大。

果然罗家伦用行动表示胡适的选择没有错,而罗家伦担任校长时又将同样情况的钱钟书招收了进来,钱钟书也没有辜负罗家伦的期望。可能四川大学的校长觉得黄蛉也会成为那样的人吧,可惜黄蛉辜负了校长的期望。

作者/来源:夜色无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3
后来他进入大学之后,好像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老师特别的失望,后来他好像也退学了。
第2个回答  2021-02-23
后来发展并不是特别的好,而且他也没有好好的把握住机会,在大学的时候也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当中,并且也让老师觉得他非常的狂妄自大,让人非常的惋惜。
第3个回答  2021-02-23
后来他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是他在古文方面并没有太好的研究,他的导师也选择放弃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