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杨绛的《我们仨》?

如题所述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做一枚这样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也没有的人生。     有野心不知到底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欢,我也没有。“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这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最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杨绛,是可以被尊为一声先生的。她极富盛名的是译作《唐吉可德》,极多名家不吝赞美称之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看她年老时的相片,她的笑是直抵达内心的平和,我总觉得书能静心,能养人,大概是不假。我们仨是在杨绛先生失去了爱女和伴侣之后,回忆过往三人点滴生活写下的作品。承受莫大痛苦的杨绛依旧是平和的,这是刻入骨髓的修养。以下是小九书评正文:

杨绛先生在文中叹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句诗本是出自于白居易的《简简吟》,感慨于苏家小女早年夭折。穿越千年,伤感于斯人已逝的心意大抵相通。只不过盛唐之下,文风华丽。杨绛先生与夫/与女的生活细碎在我心里用彩云形容也好,用琉璃形容也好都不贴切,我觉得他们之间的温情更像是一块温润白玉,玉沾了微尘都叫人心疼,何况于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在书的最开始,杨绛写道,在很早之前她曾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山坡,她弄丢了钱钟书,急得惊醒,便一直睡不着,着急的等钟书醒来要把这个梦告诉他。我很喜欢这个细节。若要我设想未来的婚姻,我最怕就是有一天我和伴侣之间的话题只剩下“帮我拿杯水”,“今晚回不回家吃饭”诸如此类。我理想的状态就是像杨绛和钱钟书一般。你知道我的理想,听得懂我的“语言”;我不管何时,总有话是迫不及待想要跟你分享的,生怕缺席你人生的任何瞬间。所以即便是在深夜,杨绛也着急的等钟书醒来,要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个梦。钟书说,这个梦我也总做,这是一个老人的梦。要深爱到何种地步,才能让两个老人在梦里也担心着死别。

“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梦里钟书上了一辆不知道开往哪里的车,住到一只不停行走的船上。
梦里女儿无止境地吃着病痛的苦,连翻身也痛。
梦里她拖着年迈的身体,勉力走到船上去再陪陪钟书,可是船越走越远,终于再也追不上。
梦里她变成小鸟去探病床上的女儿,女儿痛,她也痛的心脏都呕出来。
杨绛想极尽平和之姿态去描述这段痛无可痛的经历,她说这是做梦,梦而已,梦都会醒的,可是这是一场怎么也醒不来的噩梦。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的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了痛苦呢?我算不清。“读者除了跟着感慨万分,心痛不已,别无他法。

杨绛和钱钟书相识于清华,都是读书人,才情和性子又相似,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杨绛描写两人在英法留学时的生活很具代表性,平时除了料理简单的食物,“应付”同学的社交,饭后一起”探险“,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
第2个回答  2020-05-07
杨绛的《我们仨》是一本小小的带着回忆性质的册子。在《我们仨》中的文字很简单朴素,正是这一番朴素充满了温馨。
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一家融洽便是最辛福的快乐;但是不幸的是悲苦还会袭来,1997年的早春,女儿圆圆去世,第二年岁末丈夫去世。
而《我们仨》正是杨绛在丈夫和女儿都离她而去后所记录的曾经美好时光。当你翻阅这本小书时会发觉,里面的内容就像是我们在静静听着老人叙述着自己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那些仨人温馨的时刻、美好的画面,如今只留在自己一人的记忆中。
也许,曾经有多么的欢乐,而今定会有多么的伤痛。正如书中的结尾“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第3个回答  2020-05-02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写了家庭的亲情故事,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第4个回答  2020-05-02
杨绛写的《我们仨》,很朴实很真诚。我非常喜欢。她把大学问家钱钟书写的也是栩栩如生的,他们的女儿钱媛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家人都踏踏实实做学问,不为名利所诱惑。我喜欢这种朴实的写法,他们一家子的形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