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审计质量是一个涉及审计环境、人员素质、制度建设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对审计过程各环节的规范和约束,是控制审计质量,实现具体审计目标的关键。因而,必须充分关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重要节点,实施全过程关键点控制,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审计项目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的全过程,
通过对审计各阶段、各环节关键点的控制, 实现审计过程环环相扣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审计工作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发挥着维护经济健康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审计成果之所以影响越来越大,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们时刻把握着审计质量这条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机关才能防范审计风险,才能维护自身可信度和权威性,才能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由此而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探索更加具体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众所周知,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科学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及审计报告等一系列环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呢?我们认为,必须要分析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具体而论,就是紧紧抓住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效率,提高审计质量。

一、审计准备阶段

按照新《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和审计实施检查的流程,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项目计划进行审前准备。在此阶段,调查了解和编制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和关键点。

(一)调查了解环节关键点及其控制方法

调查了解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新准则中不再把审前调查单列一个阶段,而是将其也作为审计实施的一部分,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也变成了调查了解,但并不影响其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意义,新准则第五十七条用“应当”这个约束性词汇规定了要进行调查了解,并在下面的条款中进一步明确了调查了解的内容和着眼点,因此,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切实加强调查了解,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做好充分准备,更为实施审计打好基础。

对于调查了解这一关键点的控制方法:一要摸清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比较陌生的行业和单位,被审计行业、单位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二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三要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舞弊动机和内控缺陷等方面入手,抓住被审计单位问题的关键所在,确定审计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审计;四要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充分研究法规和政策,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环节关键点及其控制方法

审计实施方案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要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要科学地规划审计步骤和审计思路,确定审计具体目标、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风险。当前审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审计方案的制定。一些审计项目缺乏充分的调查了解,导致审计方案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审计实施和审计方案脱节,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审计组和审计人员自行其是,审计工作盲目性强,随机性大,凭经验办事问题突出。有的项目是在发出审计通知书后才制定审计方案,个别的甚至是项目实施后,为了归档而补做审计方案。由于忽视审计方案的重要性,导致审计项目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不高。对此关键点的控制,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审计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即审计目标是否符合审计计划和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是否结合审计项目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审计目标。二是审计内容是否全面,重点突出。即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工作方案要求,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所列的重点审计事项是否抓住了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切中其要害。三是审计方法和人员分工。即实施方案中所列的审计方法和步骤是否可行、能否规避审计风险,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人力资源,人员分工能否充分发挥各自专业技术特长,人员搭配能否优势互补、相互密切配合等。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审计线索,对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对实施方案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步骤尤其要加以重视。四是时间安排是否符合统一要求。即实施方案中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可行,是否符合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方案或政府的有关要求。

制定审计方案主要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指导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实地收集充分、可靠、有效的审计证据;二是保证所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都能够被实施和使用,减少遗忘重要审计步骤的风险,降低未能揭示实际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三是对组织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保存原始的工作记录提出明确要求。四是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针对变化的情况,发现方案中不尽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及时补充完善。在此需要特别注意调整的频率和幅度,如果调整过于频繁或过于随意,很有可能成为降低审计质量的窗口。

从程序方面看,对审计实施方案这一关键点的控制方法是:一是审计组一定要在调查了解并取得调查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内容等,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广泛听取参审人员意见,仔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由审计组所在部门进行审核。二是由复核审理机构进行复核审理。复核审理机构要根据审计组提供的调查了解材料,复核审计实施方案中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描述、经营特点的概括是否准确,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复核其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时间安排是否符合要求,审理审计方法、人员分工是否可行、合理,并提出复核审理意见,反馈审计组。三是召开由审计机关领导、各部门领导及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的审计业务会议,对审计组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议,在对审计组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会议纪要,明确修改完善和是否通过实施方案的意见。

二、审计实施环节

审计实施阶段是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因此,找准此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并控制好尤为重要。

(一)审计实施环节的关键点

审计实施主要包括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两个环节。审计取证和审计记录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整个审计过程就是审计人员围绕审计目标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最终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的过程。要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重要事项和查出的问题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审计工作底稿必须有相应的审计证据作支持,为了使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能够形成具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专业技能,采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收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并编制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取证,其中的“取”,是指审计过程中如何才能取得有力的证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加之一些单位和个人出于各自的不同利益、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给审计人员获取有力的审计证据增加了难度。“证”即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最原始的证明材料。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审计证据尤其是重要的审计证据,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带来审计风险。审计组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对象(尤其是延伸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事先明确取证范围、拟定调查核实提纲、争取相关部门协助等,以达到及时有效取得审计证据的目的,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如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会议记录、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并注意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新准则取消了审计日记,但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的宗旨却并未因此发生任何的改变,通过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质量控制,特别是第一百零五条中关于“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通过完整记录审计活动的全过程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二)审计实施环节关键点控制方法

对审计实施环节关键点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现场管理机制,强化审计现场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审计现场作业规范,约束和规范审计现场作业行为。通过建立单项的审计现场作业规范,对审计现场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方法和步骤、作业目标等逐一做出明确规定,形成简洁明晰、便于操作的现场作业规范,使每个审计人员开展现场审计作业时能够有章可循,在作业规范框架指导和约束下,明晰责任和义务,进入角色,切实履职,按照规范和标准有条不紊地完成现场审计实施工作。

第二,制定审计现场管理规范,完善审计组组长或主审负责制。要明确审计现场管理的内容和组织层次,对审计机关领导、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或主审、审计员等不同层次人员在审计现场管理中的职权、责任和义务进行界定,以便理顺各种关系。特别要明确审计组组长或主审在审计现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管理内容及其在组织协调和沟通、工作进度、质量控制、审计复核等方面的管理职责。

第三,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协调规范,促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活动行为的正常化。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审计工作中,有的审计人员由于沟通不当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审计工作进度和效果受到影响;有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交往中太过随意,不仅影响了审计质量,也影响了审计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有必要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协调规范,对沟通协调原则、内容、方式方法和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第四,根据不同审计现场类型,实行不同审计现场管理模式。审计项目的类型多样,有的审计项目只涉及单个单位,有的审计项目可能涉及跨行业、跨地区的多个单位,审计组组长面对一个或多个审计小组组长或主审,审计组长的职责要发生变化;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现场工作和管理的层级和规模也要相应有所差别,因此,分类建立不同的审计现场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第五,建立现场沟通制度,实现高效信息交流。要定期召开沟通交流会,使信息和线索在审计组组长与审计组成员之间共享,促使关联审计事项之间相互印证,审计经验和方法互相借鉴。审计组组长或主审以及部门领导能在全面掌握审计现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并对下一步工作重点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安排,提高审计现场工作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第六,建立现场审计人员保障制度,实现审计资源科学配置。审计组要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具体由审计组实施,审计质量主要取决于审计实施的质量。这就要求,派出的审计组作为一个团队,必须有合理的人才结构,具备相应的审计人员素质和数量。撇开政治、法律、道德、作风、廉洁等共性要求不谈,从专业角度,必须具备与被审计事项、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等相适应的胜任能力,包括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等。比如对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审计组成员从知识结构讲,不仅要有懂财务的人员,还要有懂投资概预算、工程技术、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还必须有实际审计的能力,不仅要有直接从事账目检查的能力,还要有从事现场勘查、监督盘点、沟通访谈、分析研究、组织协调、审核把关等方面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对其中部分人员而言,还必须是曾经在实践中检验过,这样才能够带领其他人员一道工作。另外还应建立审计机关查核问题能手专家库,当遇到审计组发现被审计单位有重大违法违规线索但无法查深查透时,可以通过审计机关从专家库中临时抽调查核问题能手前往被审计单位把好“深查精查”关,通过查“死账”与当前情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掌握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不能遗漏重大违法违规线索。

第七,制定现场审计复核管理办法,确保现场复核及时到位。在审计实施现场,对每位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以及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把不完善、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解决在审计组撤离审计现场之前,这是审计现场复核的优势。要制定审计现场复核管理办法,对审计现场的复核内容、复核重点、复核时间、复核程序、复核人和被复核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

第八,确定审计现场管理内容和任务,明确现场管理目标和重点。一是对审计方案的执行结果全面反映。在审计组撤离审计现场前,审计组组长或主审应对照审计实施方案核对审计事项是否都得到落实,审查的审计事项是否都形成了审计工作底稿。二是对审计现场不可控因素全面反映。审计发现对审计目标有影响,但受审计手段和审计力量及审计法定范围约束未能深入查证的问题,要在审计记录中予以反映,并将具体情况向部门负责人汇报,预测审计风险。三是对审计信息的有效把握与运用。审计组组长对信息要及时整理、归纳、梳理、提炼和整合,并作为指导审计现场的依据予以有效运用。四是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要准确把握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充分性,确保获取审计证据方式和渠道的合规合法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7

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具体地讲:

第一、建立自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层次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把审计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人,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质量责任网络。

第二、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

第三、把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恰如其分地反映审计结果。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没有一个通用模式,它必须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审计组织的特点,并且随着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

第2个回答  2016-03-16
审计质量事中 控制,主要指对 审计过程的控制。一是审计人员要认真地进行现场作业,搜集充分的 审计证据,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实事求是、公正不偏;二是审计人员要以事实为依据编写反映 审计过程与结果的 审计报告,并提出合适的意见与建议;三是 审计机关要建立合适的审计质量把关 组织,认真复核审计报告,提出恰当的 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