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为什么说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什么意思,谁能讲讲

如题所述

杜牧的怀才不遇情绪,在他的诗中多有流露。 他在《泊秦淮》一诗中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明他是一个很关心政治的人。 他在〈遣怀〉一诗中写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可见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在一首《感怀诗》中写道“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把自已比作是贾生一类的人物。 在《自贻》这首诗中说(原诗略):“我就像杜陵的萧次君,常被免除官职,很少升官。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少,我深深感到寂寞。大概古贤者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吧。这都是因为我不屑于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的真心所导致。因此,只好长期在外奔波,饱受风尘之苦。我就像是一匹白绢,任人裁剪,命运不能由自己支配。”

怀才不遇是指得不到世人的赏识重用,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机遇.

参考资料:(原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7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08
不是文人
第3个回答  2006-10-08
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