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缶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关于奥运缶,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说法,请高人指点一二。

  朱大可先生雄文《“黄钟毁弃,瓦缶雷鸣”--奥运缶究竟象征了什么?》深刻揭示了缶的文化含义,可以解答你的问题——

  1、关于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的公案,最近点燃了舆论的神经,闹得沸沸扬扬,争议很大。你说它是一种丧器,究竟有什么学术根据?

  中国历史上的缶,一直有两种用途:一为盛器,《说文解字》形容它是装酒浆的,《鲁语》甚至说是放米的。第二个用途是乐器。乐器又分两种,一种是贱器,《说文》称“秦人鼔之以节歌”,据说这还是从西戎那里学来的。《楚辞·卜居》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淮南子记载说:“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说明“击缶”不仅是民间低级娱乐样式,而且是低贱之物的文化象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就是意在用这种低级乐器羞辱对方。其二是丧器。《周易·离》九三爻辞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的余辉下,要是不击缶而歌,垂暮老人是会发出叹息的,而这是一个凶兆。《庄子·至乐》中还记载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说庄子在妻子死了后鼓盆而歌,这个“盆”,学界一致认为就是缶。这足以证明“鼓缶”与丧礼之间的逻辑关联。

  2、既然存在这民间低级娱乐方式和丧乐之器这两种用法,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缶是一种丧器的观点呢?

  这个要从中国历史沿革来看。先秦之际,确是两种用法并存。但汉以后,秦音散失,丧器的用法就逐渐占了上风。唐宋以后更是如此。唐人李建勋在诗歌《田家》里形容当时的丧礼民俗说:“木船擎社酒,瓦鼓送神钱。”这已是明确的祭奠仪式了。宋代又出现了“鼓盆之戚”的说法。元明杂剧《蝴蝶梦》,戏说庄周鼓盆故事,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庄子休鼓盆而成大道》,把庄子鼓盆和死亡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了通俗的叙述。在我看来,冯的小说对缶是丧器的传统,起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因受其影响,“鼓盆歌”和“鼓盆悲”从此成为民间丧礼主流,直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历史演变过程:击缶与鼓盆,由先秦和中古的双义用途,逐渐集中和归流到了丧礼这个单一主题上来。(右图:奥运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

  奥运开幕式是一个全球狂欢的庄严仪典,一边打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一边却反常地使用这种含有丧器或贱器意义的符号,无异于在自扇耳光。好莱坞当然可以这样玩,中国人则应有起码的历史常识。但假如导演是用它来追禳数万汶川大地震的遇难亡灵,倒是件值得赞美的大功德。如果我能从导演本人那里得到证实,我将为此公开道歉并向他表达敬意。

  3、有网友称缶是小口器,盆是大口器,说你混淆了这两种器型,不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中国古代典籍里对缶的形态从来就有两种描述,一种与盆和盎相同,一种是与瓮相同。《康熙字典》引【急就篇注】称:“缶卽盎也,大腹而敛口。”但《尔雅》则称“盎谓之缶。”《说文》进一步解释说:“盎,盆也。”2004年无锡鸿山出土的越国贵族墓葬中发现过三件盆状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就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它的器型是宽口窄底,跟盆完全一致。显然,缶就是盆和瓮的合称。(右图为无锡鸿山遗址出土的缶)

  4、有民俗学家说湖北土家族的“跳丧”并非一定要用鼓盆?不知你指的湖北丧歌队,是那一个地方的民俗?

  我从未说湖北丧歌队就是土家的跳丧舞。虽然土家族的丧礼延续的正是庄周的传统。一个更为鲜活的例证,是湖北沙市的“鼓盆歌”。当地老人去世后遗体均存至三到七天,夜间守灵时邀请鼓盆歌班,演唱古人事迹或故事传说。鼓盆歌使用的“鼓盆”,是“鼓”非“盆”,但却坚守着“盆”的名分,原因在于它要标明自己的来历。歌师们明确宣称,这个习俗源于庄周。“鼓盆歌”的功能就是安慰亡灵和家眷,而内容大多则越出吊丧主题,有某种娱乐性,俨然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民间说书。这正是中国丧礼自身的精神分裂,它起源于庄周的道家哲学。在中国乡村,大多数丧事都具有事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白事”和“丧事办”。这是中国人超越死亡和悲情的独特方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丧事就是喜事,而“鼓盆”就不是丧器。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常识,否则就无法讨论问题。

  5、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奥运缶的器型复制对象。它难道也是丧器吗?

  奥运缶的问题还不止于丧器喜用。这个被叫做“缶”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缶,仅仅是鉴而已。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一种复合器,外部是鉴,内置一缶,但两者也可以分离和独立。而奥运缶恰恰去掉了作为内胆的缶,而仅仅复制了鉴的外形,而且还发出了“鼓”音。这才是典型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举。这种概念偷换加剧了民众对传统器物符号的认知混乱。所以,在我看来,奥运缶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提供了一个伪缶,其次是把丧器当做了喜器。这两个问题都值得拿出来讨论一下。(左图为曾侯乙墓的冰鉴缶,左为鉴,右为缶,显然是可以分离的两个独立器物)

  6、这批奥运缶拍卖成绩十分骄人,引发了收藏热,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目前中国民间的多数藏品都是墓葬之器,多少都跟死亡有点关联。我自己就收过一对东晋的绿釉骨灰瓮,雕刻非常精美。我认为丧器和冥器都不妨碍收藏,当然也不妨碍有人出高价收藏。这是藏家的自由选择。但在收藏之前,最好先弄清它的文化含义。

  7、为什么你在谈论中国文化危机时要援引奥运缶作为例证?缶的滥用跟文化危机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这场讨论不应当限于缶器本身,而是应引向文化断裂和历史启蒙这个大命题上来。正如《楚辞》所描述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缶”一作“釜”),这段两千年前的警句,预言了奥运缶对于当下中国的象征意义。我谈论“缶”的出发点,就是要“小题大作”,借用《楚辞-卜居》的隐喻。在我看来,奥运缶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它以“雷鸣”的方式,深刻喻指了文化溃败的现实。

  【作者附注】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一作“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古文中“缶”与“釜”是两种器皿,彼此不能互训,但在历史上却常被混用,而用“缶”更能彰显其低贱、暗哑之义,时而用以暗喻”小人之道”。此处瑰集部分“缶”的出典如下——

  战国·楚·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楚辞的各种版本里,“缶”与“釜”往往交替出现)

  唐·范摅《云溪友议》:“虞韶九奏,非瑞马之至音;荆玉三投,伫良工之必鉴。且鸿钟运击,瓦缶雷鸣;荣辱纠绳,复何定分?”

  宋·释智愚《次踏碛韵》:“宜有明珠酬白璧,空惭瓦缶间黄钟。”

  宋·释智愚《送鄱阳复道者》:“当今祖道薄如纸,瓦缶雷鸣闹人耳。”

  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品藻:“《虞韶》九奏,非瑞马之至音;荆玉三投,伫良工之必鉴。且洪钟《韶》击,瓦缶雷鸣;荣辱扎绳,复何定分!”

  明·王阳明《秋声》:“洗心真已空千谷?倾耳谁能辨九成?徒使清风传吕律,人间瓦缶正雷鸣。”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试诵我诗一篇或一联,以见黄钟瓦缶,声调同异,则工拙两存乎心,所论公平,靡不服矣。”

  明·澹归《遍行堂》续集卷十三《酬陆旷庵》:“老僧欲行殊未行。每念当潮格外情。彼此须偿文字债。坐令瓦缶如雷鸣。”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噫!鼠辈邸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么,毒害乃尔。”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之选剧第一:“吾谓《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当今瓦缶雷鸣,金石绝响,非歌者投胎之误,优师指路之迷,皆顾曲周郎之过也。”

  清·汤鹏《浮邱子》卷八:“黄钟毁弃而瓦缶雷鸣乎,闻者其有忧乎?”

  清·弘仁《偈外诗》:“瓦缶雷鸣可唱酬,不如归去任扁舟。驱毫吮墨披襟坐,梦裏名山笔下求。”

  清·寅半生《自述诗》:“不飞亦不鸣,终年伏户牅。黄钟拼长弃,雷鸣惊瓦缶。”

  清·李宗渭《瓦缶集》三卷,康熙丁亥年自编。宗渭殁后,其婿高衡乃裒其遗诗,编为《乐府》一卷,《古体》九卷,《近体》二卷,仍以“瓦缶”为名,从其初称也。

  清·黄家骥《瓦缶雷鸣,欵乃馀曲,三隧剧谈》石印本,绍文书局, 清光绪23年(1897)

  转自朱大可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d3z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4
1、关于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的公案,闹得沸沸扬扬,争议很大。有人说它是一种丧器,依据如下:
中国历史上的缶,一直有两种用途:一为盛器。第二个用途是乐器。乐器又分两种,一种是贱器,据说这还是从西戎那里学来的。“击缶”不仅是民间低级娱乐样式,而且是低贱之物的文化象征。其二是丧器。庄子在妻子死了后鼓盆而歌,这个“盆”,学界一致认为就是缶。
2、既然存在这民间低级娱乐方式和丧乐之器这两种用法,为什么还要坚持缶是一种丧器的观点。
从中国历史沿革来看。先秦之际,确是两种用法并存。但汉以后,秦音散失,丧器的用法就逐渐占了上风。唐宋以后更是如此。宋代又出现了“鼓盆之戚”的说法。直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历史演变过程:击缶与鼓盆,由先秦和中古的双义用途,逐渐集中和归流到了丧礼这个单一主题上来。
奥运开幕式是一个全球狂欢的庄严仪典,一边打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一边却反常地使用这种含有丧器或贱器意义的符号,无异于在自扇耳光。
3、有人称缶是小口器,盆是大口器。
中国古代典籍里对缶的形态从来就有两种描述,一种与盆和盎相同,一种是与瓮相同。《康熙字典》称:“缶卽盎也,大腹而敛口。””2004年无锡鸿山出土的越国贵族墓葬中发现过三件盆状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就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它的器型是宽口窄底,跟盆完全一致。显然,缶就是盆和瓮的合称。
5、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奥运缶的器型复制对象。
奥运缶的问题还不止于丧器喜用。这个被叫做“缶”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缶,仅仅是鉴而已。湖北出土的冰鉴缶,是一种复合器,外部是鉴,内置一缶,但两者也可以分离和独立。而奥运缶恰恰去掉了作为内胆的缶,而仅仅复制了鉴的外形,而且还发出了“鼓”音。这才是典型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举。
6、这批奥运缶拍卖成绩十分骄人,引发了收藏热。
目前中国民间的多数藏品都是墓葬之器,多少都跟死亡有点关联。丧器和冥器都不妨碍收藏,当然也不妨碍有人出高价收藏。这是藏家的自由选择。但在收藏之前,最好先弄清它的文化含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