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贾谊简介资料_关于贾谊的资料

贾谊(前200一前168),西汉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锥阳(今河南省洛阳)人。从小博览群书,以善写文章闻名,“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得吴廷尉推荐,文帝召以为博士。每次参议诏令,均能详尽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故得文帝赏识,超迁为太中大夫。他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他认为汉王朝建立20余年,天下和洽,应当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律令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认为贾谊很有才干,拟任为公卿。

但他的某些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周勃、灌婴、冯敬之等人所不容,他们攻击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乃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居长沙时,曾几次上疏陈治安之道,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

他还提出“变化因时”的观点,认为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令。这些观点对当时和整个汉代的政治有很大影响。几年后,文帝又召见贾谊,没多久,就拜他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优伤而逝,享年33岁。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以其雄辩的、气势充溢的政论文卓立文坛,同时也以情理深致的赋作独步一时。其所著文章计五十八篇,后刘向编为《新书》。贾谊在《新书》中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说:“自古及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为了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他提倡“农本”,反对富人奢侈浪费。

面列迅速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贾谊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完善地建立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统治,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形势的需要,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贾谊的诗文特点

贾谊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上篇主要叙述秦国力量的强大和六国人材的众多,“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史记》作“叩”)关而攻秦”,结果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槽”,但就是这个“席卷天下”、“威震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文章有力地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农民起义的威力,足以给封建地主阶级以致命的打击,统治者如果不向农民作些让步,即若“不施仁义”,那只有失尽民心、走上灭亡的道路。二是疏犊文,如《陈政事疏》(注:见《汉书》卷四十八。这是班固采摘《新书》五十八篇中“切于世事者”拼凑而成,文字与今本《新书》前五卷若干篇章大致相同。)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就是这种文章。

它的一个特色是观察敏锐,能透过太平景象贾谊简介,觉察到社会潜伏的矛盾和危机,例如《数宁》篇说:“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诀者耳……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作者还敢于大胆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加强其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的特色。例如《时变》篇:胡以孝弟循顺为?善书而为吏耳。胡以行义礼节为?

贾谊的散文都有善用比喻的特点,语言富于形象性。他的文章风格对唐宋的政论文是颇有影响的。

贾谊的政治思想

贾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杰出人物,却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挤,政治抱负未得施展。作者以其抑郁不平之气倾注在《吊屈原赋》中:“彼寻常之污读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擅鲸兮,固将制于缕蚁。”虽痛逝者,实以自悼。他的《鹏鸟赋》为滴居长沙时所作,赋中据老庄“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这是作者滴居时哀伤情绪的自我排遣。

对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在历代许多诗词中,为贾谊抱不平者甚多,这种诗作在唐代尤为盛行。唐人在自己贬官作诗 *** ,或朋友被贬作诗相慰时,往往以贾谊之贬长沙为比。李白《巴陵赠贾舍人》写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州望岳阳寄元中丞》也写道:“贾谊上书优汉室,长沙滴去古今怜。”都表达了汉文帝薄恩,贾谊不遇的意思。而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则指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更是用辛辣的讽刺笔调,将汉文帝和贾谊分别塑造成昏暗不明刻薄寡恩和虽然才华绝伦却受人玩弄的典型形象。

后人对贾谊的评价

对贾谊怀才不遇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历史上的文人政客也颇多。一种看法的主要理由是贾谊的许多政治主张,已被汉初统治者接受,并付诸实行。他的早夭虽然带有悲剧性,然而他对汉帝国的贡献却是显著的。后于司马迁100多年的班固,作《汉书·贾谊传》时,对于贾谊的政治理论及具体主张在西汉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看得更为分明,所以他说:“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北宋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贾谊简介,他在七绝《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音万公卿?”与班固观点一样,他认为贾谊虽然没有做到公卿,但他的政治主张已被实施,不能说是不遇。但同时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并非汉文帝昏暗荒唐,不能识人,而是认为贾谊虽然才识过人,但心胸不够豁达。

《史记》中就有“贾生既以滴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悲悲戚戚,郁闷不乐。唐代王勃说:“屈、贾生于长沙,非无明主。”北宋苏轼则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东坡认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实难”。鲁迅也说过贾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贾生之言,乃颇疏阔”。

其实,无论后人如何评论贾谊的个人身世和仕途遭遇,贾谊的政论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而广泛的,其富于雄辩而进步的思想和犀利、流畅的文采,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