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相关资料?

如题所述

微生态平衡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再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正常的微生物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宿主表现出的病理变化。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纠正微生态平衡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活增进健康状态等功能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
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1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活环境不受污染中发挥作用。2再忍受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重要作用。3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生态平衡良好的标志: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1物种改变2环境因子改变(盲目开发 资源利用不合理 环境污染)3信息系统改变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结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著称。时空结构 数量关系结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形成与结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功能主要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种。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没有能量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所需的各种化学物质可以从环境中进入生物体,也可以从生物体中动环境里,生物从环境中社区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沿着生物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又通过生物体分解后回到周围环境之中,这样的途径反复运动着,这个过程中生物地化学循环,再沟通生物种群之间,生物种群和环境之间关系方面,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着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作用: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 和城市
如何评价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良好,失调的标志?
生态平衡再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良好的标志,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结构复杂,生物量最大,环境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失调标志,一是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降低,二是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导致系统的结构解体。
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宿主和微生物 1宿主 宿主的状态、种类和瓶中,系统和器官 生理功能 发育阶段2微生物 定位标志 定性标志 定量标志
微生物平衡失调的原因:为环境的改变 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 免疫抑制作用 抗生素的作用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1原籍菌的数量变化2微生物种类的变化3原籍菌的易位和外籍菌的侵入4宿主技能活动的病理性变化
为生态调节剂的作用特点:1调整为生态失调2生物界抗3改善微环境4生长促进5治病防病
环境:指绕着人群里空间及其可以直接,简介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活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次生环境:再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环境分类:1地质环境2地理环境3聚落环境4全球环境5宇宙环境6自然环境7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原生环境: 天然,未收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潜伏性4不可逆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扩大性
环境影响的社会性表现:1环境影响的隐现性2环境影响的未来性3环境影响的综合性4环境影响的群体性和全球性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实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公害: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私财产等造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1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2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3以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包括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隔根本原因,包括:1。工业污染源2.农业污染源3.运输污染源4.生活污染源。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使其正常的组成结构、性状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污染物的分类:1.生物污染物: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害虫和鼠类,花粉。2.化学性污染物:大气中的,水体中的,土壤中的。3.物理性污染源:放射性物质,非电离辐射,热污染。
污染源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迁移的形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化学,生物转化
生物运转:环境污染物经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污染物转运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细胞内的代谢变化过程,也叫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形式: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
生物转化结果:一般污染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极性和水溶性增加而易于排出,或改变结构使其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称之为生物解毒或生物失活。有些原来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可变成有毒或毒性更大的产物,这种转化成为增毒作用或者生物活化。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意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富集。
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中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同一食物链上,高级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高的现象。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有机物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物转化,可以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这一过程成为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保护性生化反应:污染物进入机体后,机体发生的一种用来保护生物体抵抗污染物的损害的生物化学反应。其机理是通过降低细胞中游离污染物的浓度,从而防止或限制细胞组成部分发生可能的有害反应,消除对机体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的影响: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在酶的催化下进行代谢,一方面可导致体内酶活性的改变,其可影响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通过酶的诱导或阻遏而影响酶的数量。通过对酶活性的激活或抑制而影响酶的活性。
酶的抑制作用:1.不可逆性抑制: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团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2.非竞争性抑制:污染物与酶分子结合位置不是底物的结合位置,因此增加读物浓度不能使抑制作用逆转。3.竞争性抑制:随底物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减弱。
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1。对蛋白质的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通透性改变,亚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影响酶的催化功能,进而引起代谢异常和能量供应障碍,导致遗传毒性,引起机体特殊的免疫反应,引起机体功能障碍)2.对DNA的影响:外源性化合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与DNA作用形成DNA加合物和其他化学损伤,最终导致DNA突变和基因功能的改变。DNA自我修复途径(光化学修复:切除修复,复制后修复)3.脂质的过氧化。
对细胞的影响:对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影响(线粒体: 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对组织器官的影响:Pb损害动物造血器官(干扰血红素合成引起贫血)和神经系统(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Cd影响动物的肾脏和肝脏,引起骨痛:Hg影响动物神经系统。引起水俣病。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受阻,引起死亡。
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3个特征:空间、数量和遗传特征。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1.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优势种,耐污种,敏感种)2.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其包括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生物净化:是在设计的工程设施内,利用生物的生化反应,使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介质内的污染物质降解,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1.微生物悬浮液法2.活性污泥法3.生物膜法4.稳定塘法5.堆肥法。6.填埋法7.土壤法8.人工湿地系统法9.生物修复和生物补救技术。
人兽共患病: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同一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互相关联的一类疾病,人兽共患病应符合的条件:1.病原体是微生物或寄生虫,非生命性的公共治病因素不包括在内。2.同一种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能使人和某种脊椎动物感染或发病,并可以让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或单向传染。3.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性的,也可以是间接接触性的。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为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立克次氏体病,螺旋体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2.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为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3.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为直接人兽共患病,媒介性人兽共患病,周生性人兽共患病,腐生性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的危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人类健康,危害畜牧业的发展。
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动物性,人,病原体排出的途径。2.传播媒介与途径:媒介物,水和土壤,空气,食物媒介者。经呼吸道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皮肤传播和粘膜传播,经昆虫传播。。3.宿主的易感性。
自然疫源地的消失:当确认传染源和其病原体在该地区已经消失,经过一个该病最长的流行周期以上的时间,在本地区的人群和动物中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可认为该疫源地已不存在。
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些疾病的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在自己的世代交替中无限期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自然维持平衡状态,不依然与人和家畜的参与。但是,对该病原体易感的人或动物闯入此系统时就会感染发病,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而由此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域称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检疫:指法定检疫机构和人员应用规定的检验方法,对人员,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等进行的疫病检查。
目的:在于防止人兽共患病的传染源和病原体进入或移出本国或本地区,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检疫的形式:1.卫生检疫:国境卫生检疫,疫区检疫,交通检疫。2.动物检疫:出入境动物检疫,国内动物检疫。
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麻痹喂特征,流行特点: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本病易感。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全年均可发生,单晚春和初秋发病较多,冬季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临床特征:临床症状相似,分为兴奋型和瘫痪型,诊断要点:具有典型的病程和症状的病人和病畜结合被咬伤史即可作出初诊。但症状不典型或瘫痪型的病例往往被误诊。对可疑病犬应立即隔离观察或扑杀,根据实验室的诊断进行初诊,从而使被咬伤者得到确诊和进行必要的治疗。1.包涵体检查2.荧光抗体检查3.酶标抗体检查。
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一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人体也可感染。临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人表现为口腔黏膜、手掌、足掌和趾间发生水泡和溃烂。流行特点:人和多种动物易染,偶蹄动物易染性最高,患病及带毒的动物,特别是偶蹄动物是本病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传播,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
动物防疫: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一并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禽群之外,或者将已发生的疫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加以扑灭。
发病率:是一定时期内某种动物群体发生某种新病例的频率。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动物群中存在的某病的病例数于同期群体的平均数之比。
续发率:当动物发生疫病时,第一病例后,受其感染在最短潜伏期至最长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
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1.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2.坚持专业防疫队伍与群众防疫队伍的结合3.严格执法依法办事。
防疫计划的内容和范围:1.简述所属地区与流行病学有关的自然概况和社会因素,畜牧业的经营管理、兽医工作条件等2.制定预防接种计划表3.制定诊断性检疫计划4.兽医监督和兽医卫生措施计划5.制定生物制品和抗生素使用计划6.制定普通药械使用计划7.经费预算.
免疫接种:发病时激发机体发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的人畜转化为不易感的。
免疫接种分类:1.预防接种(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自动免疫力)2.紧急接种,是发生疫病流行时,使疫病得到控制或扑灭,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人畜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通常用免疫血清或者抗毒素
免疫接种的方法:个体(注射、刺种、涂擦、滴眼鼻)群体(口服、气雾、饮水、浸嘴)
疫苗的种类:1活疫苗2灭活疫苗3新型疫苗
弱毒疫苗:1低毒力的温和型野外病原分离制备2用改变毒力的病原分离制备3用异源毒株制备
灭活疫苗:用化学或其他方法灭活微生物培养物活毒素,使其失去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仍保持免疫原性而制备的生物制品
新型疫苗:1,用毒力相关基因缺失的微生物产生致弱的活毒疫苗2活载体疫苗3亚单位疫苗4核酸疫苗
疫苗的使用:1疫苗使用的基本原则2注意免疫接种的反应3几种疫苗的联合应用4合理的免疫程序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疫苗本身的性质、疫苗菌毒的抗原型、疫苗的效价纯度
2疫苗使用的因素
免疫效果的评价
1免疫效果的实验室评价1)动物保护率实验a定量强度攻击法b定量免疫变量攻击法c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d被动免疫抗体测定2活菌计数与病毒量的滴定a活菌计数b蚀斑计数或其他滴定病毒量的方法3)血清学方法4)其他方法a与标准品对照b热型反应与发病观察
2疫苗效果的现场评价
药物预防:指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畜禽使用安全而价廉的化学药物,即保健添加剂
扑灭疫情的措施:1报告疫情2隔离1)病畜禽2)可感染畜禽3)假定健康动物3封锁
封锁疫点必须采取的措施;1严禁人、畜禽、车辆出入和畜禽产品及可能污染物品运出2对病死畜禽及饲群,县级以上部门有权扑杀销毁3疫点必须设消毒设施
封锁疫区的必要措施;1交通要道必须建立临时检疫消毒哨卡2停止集市贸易和疫区畜禽产品采购3未污染的畜禽产品运出疫区时需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批准4非疫点的易感畜禽必须进行检疫或预防5疫区解除后根据带毒时间控制在原疫区活动
动物检疫:指由国家法定的检疫检验监督机构和人员,采用法定的检疫方法,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检疫对象和检疫检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动物检疫的任务和作用;
任务:1国内任务:防止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在国内各地区间传播
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监督
2进出境任务:既不允许国外动物疫病传入我国也不允许将国内的动物疫病传出。
检疫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和邮寄检疫及运输工具检疫
作用:1监督作用2防治患病动物染疫产品进入流通3有效消灭某些疫病4维护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对外贸易
检疫实物范围:1国内2出入境3运载、饲养动物及其产品的工具
检疫性质范围:1生产性动物检疫2贸易性动物检疫3非贸易性动物检疫4观赏性动物检疫5过境性动物检疫
检疫结果分类:1合格2不合格
动物检疫技术
常用的检疫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法、临诊检查法、病理检查法、病原检查法、免疫学检查法、生物技术检查法
1流行病学调查法;
1) 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监督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a当前疫病流行情况调查b疫情来源调查c传播途径的调查d自然与社会情况的调查
2)出入境检疫、运输检疫和宰前检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a产地情况调查b采购地情况的调查c运输情况的调查d疫情动态的调查
2临诊检查
1) 群体检查:三态:静态、动态、饮食状态。
2) 个体检查:检测体温、精神状态的观察、可视粘膜的观察、被毛和皮肤的检查、排泄物检查、体表淋巴结检查、脉搏检查、呼吸系统检查
3病理学检查1)病理学解剖检查2)病理学组织检查3)组织细胞学检查4)体液和分泌物检查
4免疫学检查法1)血清学实验2)变态反应法
猪的临诊检查要点
(一) 群体临诊检查要点
1静态观察:猪群可在车船内或圈舍内休息时进行静态观察,若车、船狭窄,猪群拥挤不易观察时,可于卸下休息时观察,检疫人员悄悄的接近猪群,站立在能全览的位置观察。主要检查站立和睡卧的姿势,呼吸及体表状态
1.健猪 睡卧常取侧卧,四肢伸展,头侧着地,若爬卧时后腿屈于腹下,站立平稳。不断走动和拱食。呼吸均匀深长。被毛整齐有光泽。反应敏捷。见人接近时警惕和凝视
2.病猪 精神萎靡,蜷卧呻吟,离群独立,全身颤抖。呼吸促迫或喘息,被毛粗乱无光,有眼屎,鼻盘干燥,颈部肿胀,尾部和肛门有粪污
2动态观察
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起立,立而不稳,行动迟缓,步态踉跄,弓背夹尾,跛行掉队。咳嗽发喘,叫声嘶哑,有异常的兴奋,粪便干燥或下痢,尿黄而少。
3饮食观察:
病猪:懒得上槽,食而无力,少吃几口即退槽,饮稀而不吃稠,甚至停食喂后肷窝仍下陷。
(二)个体临诊要点:主要检查猪丹毒,猪瘟,口蹄疫,猪肺疫等疾病。
绿色食品:在农畜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全过程中必须完全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和添加剂,并经过颁证组织检测确定为是纯天然无污染,完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1,安全营养双保证2,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提高3,尚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
禽的临诊检查要点:(一)群体临诊检查要点1.静态观察:禽群在舍内或在运输中途中休息时于笼内进行静态观察,卧姿,呼吸,羽毛,冠髯,天然孔等。(1)健禽:卧时头叠在翅内,站时一肘高收,羽毛丰满光滑,冠髯色红,反应机警,敏捷。(2)病禽:精神萎靡,缩颈垂翅,闭目似睡,呼吸急迫,间歇性张口,冠髯发绀或苍白,羽毛蓬松,素囊虚软,泄殖腔周围羽毛污秽。2.动态观察:可在家禽散放时候观察(1)健禽:精神饱满,行动敏捷,步态稳健(2)病禽:行动迟缓,跛行,摇晃或麻痹,常落于群体。3.饮食观察可在喂食时观察(1)健禽:食欲旺盛,啄食连续,素囊饱满(2)病禽:食欲不振,啄食异常,素囊空虚,充满气体或液体。(二)个别临诊要点:主要检查新城疫,雏白痢,鸡马立克氏病等。
动物检疫的方式:一。现场检疫:指在动物在交易,待宰,待运或运输前后以及到达口岸时,在现场集中进行的检疫方式,使用于内检和外检。内容:1.查证验物2三观一查(静态,动态,饮食状态,个体检查)二。隔离检疫:指动物放在具有一定条件的隔离场或隔离圈进行的检疫方式。内容:临诊检查,实验检查。
产地检疫:指在境内流动的畜禽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所进行的卫生检疫,即到场到地到指定地点的产地检疫。
产地检疫意义:1.把疫情消灭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危害;2.减轻贸易,运输检疫的压力,减少贸易损失;3.产地检疫中的查检免疫证明可以调动畜主的防疫积极性,促进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实现防检结合,一检促防。
分类和要求:做好定期检疫,引进检疫,售前检疫,运前检疫,确定检疫。产地检疫一般现场就地检疫,对于出口的动物,可以集中后进行就地检疫。
内容:免疫接种情况,临诊检疫情况,当地检疫情况
程序:先了解疫情,查验证明,合格者进行临床检查,临床合格者签发证明;若不合格或可疑的要确诊合格后签发证明,还不合格则按章处理。
产地检疫出证的条件:1.被检动物应来自非疫区;2临诊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3.免疫接种在有效期内;4.规定需要做实验室检疫的其检验结果为阴性。
屠宰检疫程序:头部,皮肤,内脏,胴体,旋毛虫,复检,出去三腺。
运输检疫:对运出县,市境内的动物实施的检疫。
意义:促进产地检疫工作,防止疾病的远距离传播。
程序:畜禽在启运前3天内,畜主持产地检疫证明向所在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查验相关证明,对合格者出具运输检验证明。
大中动物的隔离期为45天,小动物的隔离期为30天
出境报检:出境前60天向出境地出入境检疫机关预报,在口岸隔离前一周报检。
风险分析: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时对某种疾病传入的概率及其危害进行评估,管理和交流的方法和过程,为决策机构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风险评估,交流,管理。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因素及其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的客观估计。 风险管理:是通过归纳,选择,评价,改进,直至最后确定减少风险的措施,并将之应用于检疫实践中。 风险交流:是风险信息和分析结果双向多边的交换和传达,一边相互理解和采取有效措施。
皮张检疫的方法:1。感官检查:健康皮张的特征,死皮的特征,有缺陷皮的特征;2皮检灯透视检查;3实验室检查:采样,样品的保存与运送,沉淀源的准备,环状沉淀实验,结果判定,复检(法定用环状沉淀实验进行炭疽杆菌的检验。
种蛋的检验检疫:1感官检查:大小,形态,色泽,蛋壳清洁度,是否破损及异味;2.灯光透视检查;3.微生物检查,一般做沙门氏菌检查,阳性不能用为种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